1, 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

【正确答案】

青春期是“疾风怒涛”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情绪体验跌宕起伏、剧烈波动,情感活动广泛且丰富多彩,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年龄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特点:(1)爆发性和冲动性青少年学生对各种事物比较敏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心理行为自控能力较弱。一旦激起某种性质的情感,情绪就如火山般猛烈爆发出来,表现出强烈的激情特征,情感情绪冲破理智的意识控制,淋漓尽致地显露出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爱、狠、不满或恐惧、绝望等情绪。(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青少年学生情绪虽然强烈,旦波动剧烈,两极性明显,很不稳定,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剧烈地转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对事物看法较片面,很容易产生偏激反应。(3)外露性和内隐性他们即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情绪反应,对外界事物的喜怒哀乐喜形于色,淋漓尽致地抒发他们的内心感受;又能表现逐渐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使这种情绪的表露有时往往带有很大的掩饰性,并逐渐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4)心境性和持久性一方面青少年会因为成功或收获而使快乐的情绪延长成为积极良好的心境;另一方面因挫折或失败会使不愉快的消极情绪延长为不良的心境。

【文字解析】

本题考察学生的情绪特点的知识。

2,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正确答案】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l)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括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文字解析】

本题考察班集体的培养。

3, 必修课及其特征

【正确答案】

根据课堂计划中对课程实施要求的不同,可任意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必修课程是某一种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类型。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主要指同一年的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的学生的基本学历而开发的课程。必修课程还可以分为国际上规定必修课程、地方规定必修课程和校定必修课程等。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必修课程的根本特性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或机构权威在课程众德体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文字解析】 本题考查课程的类别特征。

4,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正确答案】

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应以预防为主,引导和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适应学习环境,逐渐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但是当学生的问题行为已经发生时,应对行为主体进行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因此,不管是对于个体的问题行为还是对于团体的问题行为,教师都可以尝试以下的方式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管理。

(1)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的程度和水平,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成就感,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使其更快地适应课堂环境。

(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新内容时,应交代清楚其来龙去脉,把新知识整合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使其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基础,从而减轻因学习新知识而产生的焦虑感。

(3)对于课业给予精确的指导。学生对于学习的盲目性容易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而教师通过给予学生清晰的学习指导,使其了解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得到帮助,从而减轻或消除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急躁、厌烦、焦虑等情绪,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良好的教学秩序能够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情绪平静、思维活跃,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

(5)协调同伴间的人际关系。帮助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注意制止学生中存在的彼此伤害的行为,如讽刺、挖苦、嘲笑等。

(6)建立家校联系。家庭环境是导致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在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相互配合,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 (7)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是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排除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疗法,需要师生密切配合。心理辅导主要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它对于复杂问题行为,尤其是由内在刺激引起的问题行为效果比较显著。

【文字解析】

本题考察课堂问题的相关问题。

5, 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

【正确答案 】

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其中,教学科目的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内容。

【文字解析】

考察课程这一章的教材知识,加强这个知识点的记忆。

6,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说服教育法有哪些要求?

【正确答案】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都相互配合、综合运用。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这是提高说服教育实效性的前提和条件。针对性即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及心理状态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说服教育。

(2)说服教育要有感染性。感染性是指能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情感,以达到师生双方心理相容,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要使说服教育具有感染性,一要从爱护和关心中学生出发,抱着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设身处地地为中学生着想,循循善诱、推心置腹、坦诚相见,而不能以惩罚等手段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二要使说服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说服要注意给学生以知识、理论和观点,使他们受到启迪、获得提高;同时选用的内容、表述的方式要生动有趣,使他们喜闻乐见,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使说服真诚自然,不能言不由衷或装腔作势。(3)说服教育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所谓科学性,即阐述的道理必须符合客观真理、符合实际,要对学生讲实话。所谓艺术性,即是说要灵活运用说理的方法和方式。这就要求讲的道理符合客观实际,所举事例是真实的,而不是杜撰或歪曲的;注意营造相宜的环境和气氛,注意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加强语言修养,讲究言词和方式。

【文字解析】

在德育这章中说服教育有针对性、感染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要求。

7, 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正确答案】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根据迈克尔等人1990年做出的分类,可将学习策略分为三部分: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文字解析】

先解释一下学习策略,再回答学习策略的具体分类。

8,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正确答案】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其中,0~18个月左右为婴儿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18个月到4岁是儿童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4~6岁是学前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主动对内疚,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6~12岁是学龄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勤奋对自卑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12~20岁是青年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该阶段的目的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 20~24岁是成年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亲密对孤独,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24~50岁是成年中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充沛感对颓废感,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 50岁以后是成年晚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完善对绝望,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文字解析】

0~18个月、18个月到4岁、 4~6岁是学前期、 6~12岁是学龄期、12~20岁是青年期、 20~24岁是成年早期、24~50岁是成年中期、50岁以后是成年晚期大家要记住年龄的分界点。

9, 筒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正确答案】

(1)课程计划课程计划即课程方案,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3)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教材。

(4)教材或教科书。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常称这三个文本为“三本书”。

【文字解析】

教材中的具体知识记住就可。

10.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

【正确答案】

(1)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教学进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4)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文字解析】

在教学过程中把握的规律包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1.简述激发与维持内在学习动机的措施。

【正确答案】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文字解析】

激发教学动机的方式是课本中的具体知识,重点记忆。

12,简述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正确答案】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文字解析】

教书树立威信从自身道德、行为习惯、良好性格、关爱学生等角度来看。

13,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2)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3)以学科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为目标。

(4)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5)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文字解析】

本题考察中学课程这一模块的知识,课程理论有三大理论流派,其中之一便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

14,简述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正确答案】

(1)含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2)基本要求:第一,教师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第二,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第三,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第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文字解析】

本题考察中学教学这一模块的内容,教学有八大原则,其中之一便是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统一教学原则。

15,简述人格的特征。

【正确答案】

人格有以下特征:

(1)人格的整体性。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意志、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等,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并整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

(3)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人们在人格上的独特性或差异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性”。

(4)人格的社会性。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社会人特有的。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个体有不同的影响,使人格带有明显的社会性。

【文字解析】

本题考察中学生发展心理模块的内容。

16,简述品德的特征。

17,简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18.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锻炼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9,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20,简述富勒等人提出的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21,简述学校教务活动的基本环节。

22,简述德育过程的节本规律。

23,简述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

24,简述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

25,简述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26,简述贯彻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27,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28,简述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29,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30,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31,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2,简述阿诺德的“评定—兴奋”情绪学说。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