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Shines 插画:素素 」

之前休假无事可做,在床上重温了一遍《哈利波特》,边看电影,手里还边捧着书。翻到《火焰杯》的时候——脆弱的书皮已经破破烂烂,宽胶带小心翼翼地包裹着书角,才没有让它彻底散架。

《火焰杯》和《凤凰社》都是十几年前我姐给买的,花的是她的零用钱。后来我自己工作赚钱了,买了一整套精装本摆在书架上,看起来好生气派。但这些年翻得最多的,还是那两部旧到有些狼狈的简装本。

我曾经不那么喜欢《哈利波特》。

二年级,第一次在朋友家里看到《火焰杯》,一本厚到夸张的大部头书。朋友和我推荐说超级好看,我将信将疑,随手翻目录:

“第二十九章:噩梦”

“第三十二章:血、肉和骨头”

“第三十三章:食死徒”……

……

啪,合上书,我已经把这个系列自动归类为“少女不宜”了。

然而,额头上烙着闪电伤疤的小巫师很快以不可阻挡之势风靡了全球。那时候,我身边的小伙伴们几乎人手一根魔杖,说是魔杖,其实就是树上折下来的树枝,有的被打磨得光溜溜的,有的特意留了些枝桠,估计是魔杖玩腻了也能当飞天扫帚骑,还有弄成粪叉形状的,我到现在也没明白她当年的想法……

他们一边念叨着咒语,一边闪躲着“破空而至”的魔法,大部分人的咒语都是“咻咻咻”或者“啾啾啾”,第一个会说“阿瓦达索命”的孩子就成了当时最耀眼的明星。

因为不知道谁是大名鼎鼎的哈利波特先生,我被彻底冷落了。每次去找他们玩,总是被千万根魔杖指着:“阿瓦达索命!你死啦!”伏地魔的待遇也不过如此。

后来我姐熬夜看完了《哈利波特》系列的书,再次向我推荐,我脑海里全是自己无辜躺尸的屈辱画面,说!了!不!看!就是不看!

没多久,我家买了VCD,我爸跟同事借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光碟,我这才第一次完整的看完了一部《哈利波特》。

发生在霍格沃兹一切,却让麻瓜世界的我感受到了极大的共鸣。我为他的善良而自豪,也为他被善待而欣慰,我记得我看到“他11岁的生日被姨父一家彻底遗忘,于是用沙土画在地上制了一个蛋糕,并吹散蜡烛,以示庆祝”的片段,几乎落泪。

这时候,我才想起了家里藏着的《哈利波特》的小说,相见恨晚。

晚上我跟我姐睡一张床,我来放哨,等到爸妈房间里鼾声响起,就悄悄把小说从枕头底下掏出来一起看,我姐看书快,我看得慢,两人经常因为翻不翻页的问题吵起来,一吵就忘了其实已经半夜了,每次都逃不了爸妈一顿教训,但仍然乐此不疲。

当时家里唯二的两本《哈利波特》都是我姐买的,所以一旦和她吵架,她的杀手锏就是“我书不借你看了”,我比谁跪得都快。

后来我气不过,也逼着我爸给买了两本,印象非常深,一本叫《哈利波特和黄金甲》,一本叫《哈利波特和暴走龙》,我姐翻完非常坚定的告诉我这两本是盗版的,她说,“哈利波特都是‘与’XXX,从来没有‘和’XXX。”

现在这两本盗版现在还在,外观和新的一样。而我姐买的《火焰杯》和《凤凰社》因为经常翻看,纸张比原来更加柔软,摸起来非常舒服。书的任何角落都看不到折痕,也没有笔划过的痕迹。我总是很自豪这件事儿,但又不知道自豪点在哪里。

记得《凤凰社》结尾,疯姑娘卢娜在门廊上发现了自己被同学恶作剧偷走的鞋子后,对哈利说的:“我们一度失去的东西最终会以某种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失而复得。”

生活就是这样,从失之交臂到相见恨晚。其实会重温《哈利波特》,一半也是因为今年1月,西弗勒斯·斯内普的扮演者艾伦·里克曼去世。

在此之前,哈利波特的小说向我呈现了太多的死亡和离别,邓布利多、小天狼星、多比、弗雷德、卢平……但从未如此真实而接近,当我再次回顾,才发现其中的好多角色都已经不在了,好多角色的扮演者,也悄无声息的离开了我们。哪怕世界上最伟大的魔法,也不能改变生老病死。

没有人,甚至没有一段故事能够永远陪伴谁。当年追着看哈利波特的孩子们,如今大多已经步入社会,一定也经历过梦幻的觉醒,有顺从和妥协,从世界的中心,变成一个平常无奇的大人。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刻,当他们意识到原来世界上本没有魔法时,会有那么一些些心痛。

是的,没有魔法,也没有霍格沃茨,更没有哈利波特。但是,当我试图去为艾伦·里克曼的离世寻求一些慰藉的时候,一些故事里的碎碎念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结尾说:“该来的总会来,而一旦来了你就必须接受。”

这告诉我接受现实,勇敢前行。

小天狼星说过:“每个人内心都有光明和黑暗,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选择,知道我们究竟是什么人。”

这告诉我遵从内心,但行好事。

斯内普先生说过:“只会苦涩抱怨生活如何的不公平,但你可能没有注意到,生活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这让我在这不公平的世界中有了更多去反抗的信念。

罗恩说:“不是很大,但总是个家。”

这让我找到了心之所向。

所以,魔法世界真的不存在吗?哈利波特真的不存在吗?

罗琳在推特上对怨念从未收到霍格沃茨入学通知的孩子们说,“你们早就收到了那封录取信,你们全都是霍格沃茨的学生,我们共同度过了霍格沃茨的岁月,哪怕只是发生在我们的脑海中,谁又能说那不是真实存在的呢?”

我想,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过去我相信有一天会有猫头鹰带着霍格沃茨的入学通知书,飞进我家的窗户;也相信会有一个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可以让我穿墙而过;哪怕到了今天,我接受了自己将永远是个麻瓜的现实,但依然愿意去相信,在我看不到的地方,一个属于魔法的世界真的存在。

如果有一天,你在某个街角施法不慎被我撞见,我会一声不吭,转身走掉,替你的世界和我的世界,保守这个秘密。

把《死亡圣器》带到学校里阅读,也因此被喜欢的女孩注意,她向我借来阅读了一周。

那时,也许我是在暗暗地感谢哈利吧。

拉了两个同学一同跃进HP这个坑,上课下课都在念叨着哈利·波特,热衷和疤痕头男孩哈利有关的一切事物,也尝试着玩由电影改编的游戏。

晚自习的时候总是不安分,不断地传阅小纸条:

“考考你们,《魔法石》里第一次由级长珀西说出的口令是什么?”

“《魔法石》游戏最后一关打不过啊啊啊!”

……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无比的美好。

随后的时间,电影《混血王子》、《死亡圣器:上》、《死亡圣器:下》,断断续续地霸占我们的视野。

2011年,最后一部电影出来时,我发现已经这个疤痕头男孩已经陪着我们所有人许久了。

所以,当看见最后一幕“19年后”,真的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哈利已经变成了一个好父亲了啊,他也有孩子了啊,他还会记得他年少时的轻狂和冒险么?

不由得从喜悦和难过的心底间,发出一口叹息。

原来,告别总是那么艰难的一件事情。

所谓告别,意味着你不能再享受着它们陪伴你左右的充实和满足,只能通过以后越来越模糊的回忆去怀念、去重新感受、重新想起那一种快乐。

隐藏在拐角处的对角巷,巫师世界的入口。

在你落难时出现的骑士公共汽车。

有趣的魔法、魔药和咒语。

打人柳、会飞的汽车、古灵阁的妖精们、三强争霸、活点地图、巴克比克、魔法部、福灵剂、幻影移形、万能的隐身衣……

当然,还有那一座,永远屹立在海面上的霍格华兹魔法学院。

“霍格华兹永远等待你们回家。”

时至今日,看见这句话,心中还是会有感动的。

那个大难不死的疤痕头少年,带着我一窥魔法世界,从此让我的生命灿烂了许久许久。

直到将要告别,才如此不舍。

舍不得哈利·波特,舍不得霍格华兹,舍不得魔法世界。

更舍不得陪着我长大的那一段时光。

感谢哈利出现在我们的青春岁月里,因他而使魔法永恒。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