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本磨坊主讲到了南朝萧齐的大将王敬则,功勋卓著但被皇帝猜忌而死,在《南齐书·王敬则传》中有这样一句话:“檀公三十六策,走上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意为败局已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这里提到的“三十六策”,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十六计”,而之所以在三十六计之前加上檀公二子,是因为据说“三十六计”是南朝名将檀道济首先总结出来的。

檀道济是东晋末年及南朝宋初年的将领,祖籍在现在的山东金乡县卜集乡檀庄,出身寒门,少年时期就父母双亡,跟随兄姊艰难度日。长大之后,与哥哥檀韶、檀祗参加谢玄创建的北府兵,后来投靠到刘裕部下,成为刘裕非常倚重的核心力量,参加了刘裕发动的几乎所有重大战役,最终辅佐刘裕坐上了皇帝宝座,兄弟三人全成为开国元勋,兄弟三人中,檀道济的军事才能最为突出。

檀道济打仗不仅勇猛,还很有政治远见。公元416年,刘裕北伐,檀道济担任先锋,所到之处攻无不克,顺利占领许昌,直进洛阳,俘获四千余人。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应该怎么办呢?有人建议应该都处死,然后把尸体堆在一起做成京观。檀道济却说:“讨伐罪人,哀愍百姓,正在今日。”将他们全部释放回家。各少数民族正在彷徨害怕之际,见檀道济如此做都非常感激和欢悦,纷纷前来投奔,关中迅速平定。

檀道济用兵神出鬼没,善用计谋。公元430年,刘义隆出师北伐北魏,檀道济总都督各路军事。有一次宋军战败南撤,粮草吃紧,檀道济军中还有个兵士逃到魏营投降,把宋军底细泄露无遗。北魏得知详情,派大军追赶檀道济。刘宋军看到大批魏军围上来,军心动摇。檀道济却并不慌张,命令将士就地扎营。

当天晚上,檀道济亲自带领一批兵士在营寨里查点粮食,油松火把照的如同白昼,一些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唱着大声计数,另一些兵士则用斗子量米,只见一只只米袋里面都是满满的。这一情景,都被北魏军队派来的探子远远地看在眼里,立即回去报告主帅,说檀道济营里军粮绰绰有余,决战时机并不成熟。北魏得到情报,以为前面来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来诱骗他们上当的,就把投降的宋兵杀了。其实,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一斗斗的白米,而是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少量白米罢了。这就是著名的“唱筹量沙”之计,檀道济凭此全军而还。

当年刘裕病死之时,立年仅17岁的少帝刘义符即位,檀道济与徐羡之、傅亮、谢晦四人同为顾命大臣。但古代的顾命大臣,最顾不上的就是自己的命,这简直就是一个规律,檀道济也是如此。因为少帝刘义符嬉戏无度,徐羡之等人要将其废黜,檀道济苦劝不听,最终少帝被废,改立了刘裕第三子刘义隆,史称宋文帝,檀道济又立下拥立之功,位极人臣。

但刘义隆却疑心极重,对这些老臣毫无好感,时刻担心他们反叛。檀道济威名甚重,左右的心腹也都身经百战,他的十一个儿子又都很有才气,所以朝廷非常疑惧,竟有人经常在背后指点着他说:“安知非司马仲达也?”将其比作司马懿,可见其被猜忌之深。

436年二月,文帝刘义隆病危,彭城王刘义康执政,担心檀道济在皇帝死后谋反,于是召檀道济进朝。临行前,其妻劝檀道济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朝廷今无事相招,恐有大祸!”檀道济不听劝告,说:“我率师扺御外寇,镇守边境,从没有辜负国家,国家又怎么会辜负我心呢?”结果,檀道济一到建康,果真就被逮捕。檀道济被抓时,狠狠地把头巾拉下摔在地上,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最终,檀道济与十一个儿子及几个亲信全部被杀!消息传到北魏,魏军将领弹冠相庆!

“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檀道济死的那一天,京城地震!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