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对于道教和传统武术的修行很感兴趣,但苦于不知如何入门。希望能给予一点指点。在下初学这个问题算是目前比较关注也有点切身体会 试答如下。

1首先是【方向与追求】

修道难,是要用全部的生命融入大道;修道易,可以说在漫长的岁月里修道平易的只是一种细水长流的生活方式。

之所以能走上这条路,回顾我自己的经历,主要是凭籍心底“追求真”的根本信念。(而不是追求各种名目下的神、佛、宗教、仪式感、成就感、归属感、安全感、奇异、权威、学术、知识、与众不同…甚至不是追求所谓“善”)

根本追求必须是【真】,是精神的超拔、人格的提纯、生命的升华。

听起来没什么。但是每个岔路口都是这个信念把我拦住我才能走到今天。在学校时沉浸学术思维,是这个信念提醒我的偏执;沉迷佛教的那些年里,顶礼膜拜和穷究佛学义理之余也总是隐隐对佛教之偏陋有一分自欺不了的疑意...直到机缘来了,自然能认出真东西来,抓住机会,进而信受奉行,开始真正的前进。

2必要准备是【德】

一方面是根本信念的根深蒂固(需自察自澄,不是自我洗脑一条道走到黑)。

另一方面是人格的追求和自我塑造。虚心才能纳道,少私才能与自然人物相通(仁也),发自真诚的敬爱大道天地、祖先父母、神明祖师师长才能培育根本,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是能不能遇到“真道”并抓住机会皈向之的必要准备,当然除开修道,本来这些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素质。

至于“专注”、“坚持”、“悟性”、“法理”等等虽然也很重要,但我觉得这些有缺乏是很正常的,不是失德那么严重的问题。遇到真道後,在师父的调整和自己的用功下,是可以不断校准以逐渐趋向的。

没有“虚心、少私、诚敬”,谈不上德;德不及格,遇到道也会擦肩而过。或者就是入了想象的什么路子,因为同声相和同气相求。

缺乏“虚心、少私、诚敬”而又或儒或道或释、自诩志好修养修炼修行的人,往往眼高于顶自以为是,难以真正的改进自己,也就失去了修养修炼修行的本意。

满瓶不能装水,而大成始终若缺,真的是非此不能入门。曾见过学识悟性志气都好的人,但入门需要的状态没准备好。遇见了却留不下来,很可惜。

3新的学习方式【浸蕴式学习】

看题主问题的说明,是标准的逻辑思辨式的思维,应该是个好学生。不过学道方面,需要有和这种思辨思维切割的能力。

学道不是你先把它从文字上抠明白,列成步骤一二三,再依次练出来。那样明白的一定只是个想象,练出来的就更不知道是啥了。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佛教“次第”的坑就是为满足这种想法设计的。哈。

道家学修如爬山,移步换景。

不要试图文字堆里觅天心。(此路最是埋没英才)

4提示核心

可能现在说有些太早了,不知道合适否,不用太明白,留个印象就好。就借家师的话,拿前面提过的“信受奉行”四个字剖开来说,算是对核心的提示吧:

信是先天靈性,得之清者是啓迪,得之濁者是洗腦。

受是虛心,虛而不住,即經中說「惟凝空心,不凝住心」。

奉是照心,寂而不動,即經中說「惟滅動心,不滅照心」。

行是後天努力,自我精勤者成功德,昏庸者多敗業。

核心就是虛心(學習接受感知的能力,通向內、真)與寂照(反思審視覺察,不落外、邪)。

此二者說起來是二,行起來是一,執著一端便非真道。百千萬種妙行不離於此。

這個寂照一定要由天心而發,不動不搖,不遺纖塵,慢慢養成,自然而然。

之所以解释“信受奉行”四字的内涵,也是为了提示与佛教的区别,以免初学心热识寡,入了歧途。佛教对这四字的解释刻意忽略“先天、灵性、虚、静观”,就造成了归乎真源&囿于一己、信仰&迷信、坚持&执迷、虔敬&亵渎的分野,不可不慎。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但知恬淡无思虑,斋戒宁心节言语”是入手。正心澄意、涵养精神是也。

另外,并不推崇类似《七真传》里倡导的一些方式,比如太强调“苦行磨性”、“出家”、“独身”等方式。出家、独身与否都是机缘不同。生活形式和用功皆应以自然为准。如调弦如驯鹰,张弛有度,既不能懈怠,也不能硬来强求。“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如果苦行消耗太过,或者硬忍硬憋伤了真性,精气神都不安,甚或搅合的乱七八糟,有变态的趋势,还谈什么修行?

遇到真师之後,自有师传。除魔消障,忏过消愆,全魂固魄,积功累德,习静练定...会有具体的方法,因为个人具体情况不同,还有大约是传承法度的问题?而且我知道的不多,就不乱写了。不同师门可能方法不尽相同,但是核心目的作用都是一样的。上文核心提示的无为的【虚心、寂照】才是贯彻始终的那个。有为的方法可能更给人一种“我在修行”的feel,但是皆需一存即忘,其重要性是在无为之後的。我目前知道的、能说的干货我尽量都说了,也是我自己正在奉行努力靠近的。希望题主若看到不要等闲视之。

5反对几类说法的原因

反对“不用拜师,自学成才”、“先读胡孚琛”、“不辩论”,还有不走心的指路。

01

师父的重要性不是靠自己摸索的人能想象的,这点有ls有答友反复强调了,也是我自己的体会。但出于急切浮躁胡乱拜师的坏处也不小。所以两个极端不要走。际遇真师是机缘,就算遇到之後一般也要互相观察几年才会谈到拜师的。爱惜光阴,提高自己的素质,即君子【自】强不息才是关键。诚如吕祖劝勉“积德求师何患少?由来天地不私亲。”

02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德不修一切枉然,胡教授是什么状态百度一下多看一眼还看不出个大概吗?真正丹道的意义和怎么入手应该是在奠定了一些素质方面的基础後由真师传授。而且修道也不是只有丹道一个门。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听从网上的一知半解或者抱着什么书按图索骥死磕。危险!此处高亮!尤其是学一些功法,在对传授者没有真实了解的情况下,就为了一点气感、幻境之类“修行的感觉”,搭进去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气神,脑子里装进一堆浆糊,再沾上一些阴暗邪秽乱七八糟的东西...不带这么坑自己的,也不带这么坑自己未来师父的吧!

03

固然逞强好辨辩是不可以的,但是拒绝一切动机目的的对外的解释说明,憋成个闷嘴葫芦,就有大师风范了?恐怕憋伤的是自己的灵性,长养的是耽于想象的迷思,纵容的是不分黑白是非的怠惰,消磨的是正气。

最后

【起步,方向先校准最重要。】跑了很远发现跑反了,就杯具了。我跑反过一回,用了十年(?_?#)年少向往修行,限于心热识寡,一下子跑错路了,愿大家都引以为戒……

生活中,学习和工作都尽份认真(但不要过度消耗),有独立的谋生的能力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和修行生活都非常重要。以上,和各位共勉。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