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期,群雄争霸的历史让不少热血男儿心潮澎湃。作为三国群雄逐鹿的重要战场,襄阳在三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三国演义》共120回,其中32回发生在襄阳境内。

要读懂三国,襄阳古隆中是不可不去的。“亮故宅在襄阳城西隆中。”依着习凿齿所著《汉晋春秋》的记载,采访组来到了襄阳城西13公里的隆中山。隆中之名源于《舆地志》中的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山中草木葱茏,流水潺潺,虽正值盛夏,气温也比山下低3~4℃。

山门有一座四柱三牌楼式的青石牌坊,两边门柱正面刻有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副摘自杜甫《蜀相》的对联精炼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本是山东琅琊人的诸葛亮,青少年时期躬耕于此,后刘备闻名前来三顾茅庐,诸葛亮感其知遇之恩,为他全面分析了天下局势,提出了三分天下、而后一统天下的谋略,隆中也成为三分天下的源头。

穿过牌坊,拾阶而上,武侯祠的飞檐斗拱从树木掩映间露出一角,这座全国第二大的武侯祠始建于东晋,经历代屡建屡毁,最终在康熙三十八年重修于三顾堂东侧,成为今天看到的模样。导游特地提示我们注意一进殿墙面上四根红色的柱子,原来这是鄂西北地区特色的“浮柱”,四根柱子上不接天下不接地,仿佛将武侯祠抬了起来。门上还书有“掀天”“揭地”,寓意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扭转乾坤之才。一进殿正中是一尊由浙江兰溪八卦村的诸葛亮后裔赠送的诸葛亮铜像,高八尺,据说是唯一按诸葛亮真人比例打造的。

绕过铜像,穿过二进殿,中院里两棵参天古柏巍然而立。殿中有刘备部下的文臣武将泥塑像12尊。左边为费祎、向朗、习桢、马良、蒋琬、庞统;右边则是邓芝、廖化、向宠、习珍、马谡、诸葛均。这些文臣武将在诸葛亮的率领下,为刘备鞠躬尽瘁,立下汗马功劳,正如武侯祠中一副对联所言,他“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除诸葛亮外,徐庶、庞德公、庞统等谋略精英齐聚襄阳,襄阳因此被称为“智者摇篮”。

武侯祠的正殿里,诸葛亮、诸葛瞻、诸葛尚的塑像并肩而立,西侧是供奉黄月英的娘娘殿和刘关张三人的三义殿。诸葛亮本是山东琅琊人,自幼父母双亡,17岁时叔父去世,他遂搬到南阳郡的隆中,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躬耕苦读生活。这期间,他师从水镜先生、黄承彦等名士,并娶襄阳才女黄月英为妻。

从武侯祠出来,我们偶遇几位穿着汉服的小游客,他们的装扮与古隆中和谐地融为一体。其中一位男生小苏说,这是他第二次来隆中。“我们都是襄阳人,这次故地重游,我们特地穿着汉服来,是希望能用自己的行动来传承襄阳文化。”

隆中山里,诸葛亮年轻时汲水的六角井依然保存完好,习凿齿《襄阳记》中记载:襄阳有孔明故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如今六角井不仅成为古隆中传统的十大人文景观之一,而且还是草庐故址的实物佐证。虽然时光流逝,当年草庐已不复存在,但矗立井旁,看着依然清澈的山泉,仿佛能看到诸葛亮当年汲水的生活场景。

从六角井下山,是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的三顾堂。“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三顾堂门口的对联,言简意赅地道出了那段千古流传的历史,“两表”指的就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一对”则是指著名的《隆中对》。走进三顾堂,塑像还原了当年刘备与诸葛亮商讨天下局势的场景。如果有兴趣,你还可以到近代复建的诸葛草庐,体味畅想一下诸葛亮当年在隆中卧读躬耕、生活起居生活,据说,当年电视连续剧《诸葛亮》曾在此拍摄。

下山路上,只见游客几乎人手一把羽毛扇,酷暑之中轻轻摇上一摇,仿佛学来了孔明谈笑自若的两三分神采。

内容来源:襄阳旅游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