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玉生

周葆瑜同学著书《寸草心》,近日已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北岳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消息传来,熟悉的人竟先祝贺与网索。

葆瑜出书本是题中之义,预料之中,是迟早的事,也是大家已久的企盼。凡是和葆瑜同过学,同过事,相识相知相处者,无不感觉到他也是应该出书之人,或者说已经是迟到的出书之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他没有“双学位”,但他却是同学中的“双学霸”。

一是学写字之霸。他的字受语文老师的影响,一直在努力,在我们上高小时,我记得他的字就写得很好,后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和名师指点,突飞猛进,陈观说的“篆宗商周秦汉,楷书魏晋隋唐”,他皆可。不过他“极为看重,情有独钟”的还是《集王羲之书圣教序》。2007年5月,他在榆次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还编辑印制了一本书法作品集《望远斋墨踪》,我既参加了书展,还得到了书集,思想物质双丰收,深受感动。

二是学写文之霸。我和他为同一珂里,都生长在风高土厚的地方,即宋金时的隰州兴儒里、解放前后的隰县第四和第七区、后来的灵石县回龙人民公社、如今的交口县回龙乡。我们自1959年9月1日起,就同年级同班同窗8年,从回龙高小、双池初中,到灵石高中,他的特点就是爱看书,从书中汲取知识,吸收营养,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位列前茅,特别是作文,常被老师作为范文朗读,有的还登载在黑板报和校刊,或在校广播室广播,也有的给省内刊物《火花》投去,虽未采用,但为以后的写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灵中毕业后,我们将军不下马各奔前程,尽管不在一个单位工作,但多有往来,可谓相知。他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仍抓紧各种机会认真学习,深造省委党校,知识面进一步扩大,而且始终不忘辛勤耕耘,常有作品见诸报刊,特别是退休后更多一些。

我和他多次交谈,建议把一些作品整理,集中成册出版,也让同学同事、亲戚朋友共享。他很自谦,总觉得自己的东西拿不出手,犹豫徙倚。去年经过多次的筛选,终于选出部分精品,下定了出版的决心,并和我一块商量出版事宜,我把出版商小王介绍给他,经过半年时间的申请书号、责编审稿、装帧设计和校对印刷,终于正式出版了。3月21日,我打电话约他和几位老朋友周末一块聚聚,在电话里他告诉我说:“书刚刚拿到,还没来得及告诉你,你就来电话,好像是心灵相通。”我说:“你把书带上,我们聚会一喜,送书二喜,重庆之聚,双喜临门,可喜可贺。”25日上午,他和妻子改珍一块到我家小坐,并当场签名送书给我和翠英。中午我们在太原新青龙大酒店小聚,席间,他又给俊忠、怀文、永斌、安灵、建勇等签名送书。

有人说,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是写自己,确是如此,因为自己对自己最了解。《寸草心》就是写自己,写自己周边的人和事,其内容大都是怀人之计,或叙深恩,或推盛德,或追前会,或念昔离,或因梦而致思,或传讹而生痛,或阅史而叹古之莫偶,或论世而慨今之无徙,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浓厚的思乡之情,能唤起一定年龄的回忆。我打电话告诉他说:书已读完,感受颇多颇深,先下米,先吃饭,还要写个读后感出来,他听后很高兴。但实际上有些东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真难,还真有点人们常说的“樱桃好吃树难栽”、“秧歌好唱口难开”之感觉。凭着一团兴致,读后感章不限句,句不限字,觉得这事倚马可待。哪知一细想,才觉长篇累牍,不合体裁,三言两语,包括不住,一时竟大为难起来。写文章就是这样的,张口可以滔滔不绝,落笔确是滴水不漏。三思后,觉得还是从名字的感想说起吧!先“话说五名”,后“释解三心”,再“结尾一实”。

话说五名

名字,既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内涵;既是一种形式,又是一种内容;既是一种现实,还是一种希望。夫子有云:“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一个好的名字,不仅可以给人以自信,引导你走向成功,而且还可以带来无穷的助推力,正所谓“千秋新字号,万古好名声。”一本《寸草心》,起码有五个名字可赞赏。

一是书名。作者说:“我极喜爱唐人孟郊的《游子吟》。这首小诗,虽然寥寥数语,通俗易懂,并不深奥,但却最能表达我的一种情怀。因而,我取其中的‘寸草心’三个字,用作书名。”寸,市寸,形容极短或极小,更有寸长尺短之说。草,尽管它是草本植物的统称,但它又在草本植物中最小,素有“草芥”之称,即小草也,常喻有“草民”、“草根”。心,《说文》曰:“人心。土藏,在身之中。”心形状像桃,大小相当于本人的拳头。简述之:寸短、草小、心也不大。但寸中有长,小中见大,心中无限,三个字珠联璧合,意义就不一般了,特别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首诗使“寸草心”历史悠久,名扬天下,并成就了成语——寸草春晖,也就是封底石舟的篆刻,与封面相呼应。寸草:小草,比喻儿女;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父母的养育之恩。就是说小草微薄的心意,难以报答春天的恩情,以此喻父母恩情深重,儿女难以报答。以“寸草心”为书命名很好,既以小见大,又不忘感恩;既真诚永远,又代代传承;既总结自己,又教育后代。正如作者所言:寸草之心,不忘感恩;寸草之心,常怀歉疚;寸草之心,自感真诚。我倒觉得:作者心和“寸草心”,正如水月镜花,心心相印;玉匙金锁,息息相通。

二是署名。书的封面有“山子自署”字样。山子,最早指古良马名,相传为周穆王八骏之一。子,寓意深刻,上有天子,地有山子,人有儿子,在古代还把自成一家的著作叫子书,如《荀子》、《老子》、《庄子》等。作者说:“我的故乡在吕梁山中,我是吕梁山的儿子。我的父亲的名讳中,也有个‘山’字,我是名副其实的山子。”作者出生在吕梁山,读书在太岳山,工作在太行山,还走过了不少大川名山,可以说是一生喜欢山、不离山,在山中游刃有余;其书法和文章又自成一体,也称得上是“子书”,自署“山子”,名副其实。

三是著名。《寸草心》者,周葆瑜著也:周,相貌周正,情操周情孔思;葆,草木繁盛,还永葆青春;瑜,美玉也,才喻公瑾,他有“贝”之“财”不多,无“贝”之“才”却不少。周葆瑜为本书的著作之人,书名代表人心,人名体现在书中。在此,我还想附带提一下作者名中“瑜”字的读音,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读作去声,正确的应该为阳平yú,即‘余’音。这有点和‘老舍’的‘舍’字一样,人们习惯读作上声,正确读音应该是去声。不过,习惯成自然,大家将错就错都不以为错,要是读对了还真有点不习惯,觉得你是在错。

四是斋名。斋,为屋舍;书斋,也叫芸窗,因过去书斋中常用芸香驱虫,故称。作者的书斋我去过,满屋子堆满了各种书籍和书法作品,还真有点汗牛充栋的感觉。作者说:“数年之前,心血来潮,亦思风雅,故取斋名,是为望远。”取名望远,有登高远望、胸怀大局之意。2006年6月24日,他书赠我之条幅:“均庄刘外故土亲,回龙双池又灵中。闲来无事常自问,谁人更能心相通!”就署之“望远斋”。还有他的书法作品集也定名《望远斋墨踪》。望远者远望也,能远观世界。

五是子名。在封三,大家只要留心一下,就可以注意到,有作者的长子周静“父命题署丙申夏月于京华”字样,“寸草心”三个字用颜体书写,也是很不错的,其子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可谓后起之秀也!

释解三心

书名说过了,该说说书的内容了。全书包括自序和后记在内共54篇文章,巧合九五,计14万多字,还有与之相关联的20多幅照片,每篇文章都不长,印刷字体也较大,很适合我们这些同龄人阅读。其内容我概括为一句话,即“一本不忘初心之著”。初心,也就是初衷,即人的最初之心愿。“人之初,性本善。”人们的初心都是好的,是善良的,要永远不忘,还是有难度的。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作者就属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者,“惟人最灵,其灵在心。”本书就是作者对自己“不忘初心”的记述,作者就有那种树高百尺不忘沃土、人行千里不忘来路的情怀,我概括为“释解三心”。

一、心系百姓之情。作者所写大都是纪实性散文,是阅历之谈,是其曾经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感、所望、所谓、所得、所致,也是作者的心系百姓之情,那种深情厚意在字里行间都跃然纸上。首先,他数典而没有忘祖,“神帜:祖先的记忆与象征”一文是其代表作,他说,神帜还兼有一点家谱的功能,是我们不忘根本,纪念祖先的标志,也是一种传统的美德。我的侄媳丁香在交口二中做语文老师,看到这篇文章时,正好是清明节期间,“还当作学生写作的素材来讲了一节作文课”,她告诉我说“效果不错”。其次,作者用不少的篇幅来写他的家人:祖父——“叫花子上中农”;祖母——“平凡人的奇迹”;父母——“家有今日,难忘双亲”;丈人——结婚时送的一张小炕桌成为家宝;吾兄——“实在是一个品行极好的人”;三弟——性情木讷“竟有着很好的音乐天赋”,可惜“归于泯灭,饮恨终身”;妻子——改珍“穷也干净,富也干净”;子女——后人孝顺优秀。再则,还有邻居、朋友与老师:双银叔叔——爱看书爱说古;孙建文——“乡里有名的老中医”;段继远——县公安局长养蜂、自称“三不死”;“十四红”——灵石剧团须生名角张家耀;赵耀荣——初中语文老师,功底扎实,非常敬业,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很有吸引力;陈发长——双池中学老校长有一种深重的文人情怀。他写的这些人我还大都认识,有的已经作古,也让我重回当年。他无论写谁,是自己、是身边、是周围、是农村、是基层,都是情深、意厚、心诚、境高,很是接地气,充分体现着作者心系百姓之情,胸装群众之事,特别是长期从政期间,尽管他怕自诩而自谦没有写,但从书中完全可以看得出,他“以父母之心为心”,是为百姓着想的,是为群众办事的,是有很多政绩的,这一点我也可以证实,因为我们常有交往,我在省委机关工作时,也曾到他主政的单位看过,也和他的上级领导和周围同志们有过交流,都受到一致的好评,特别是在榆社任县长、书记期间,是既亲政又廉政深受百姓欢迎的好官之一。

二、心声平常之语。心声,发自内心的言语,也就是说的心里话,即人们常说的吐露心声。《寸草心》吐露的是作者之心声,是发自肺腑之言语,和平时说话之一样,是平常之语,但又看似平常,实则有不平常之感。作者从小生活在山区的农村,经常记忆和记叙着家乡的农村生活:土炕上过年,“品着年味,品着亲情”,品味无穷;父耕母织:“一台木制的织布机,也有一架木制的纺车”,白天地里耕种,夜晚家里纺织,简直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卷;农民的日常饭菜是“有啥吃啥,吃啥也行,吃啥也香。”跟随季节,种啥吃啥;懒惰人成天游手好闲,也受到讽刺性地羡慕,“看你多好活,一天起来就是游门数扁担”;儿童的快乐是“打瓦”、大人的娱乐是“揭棋坨”输赢后数玉米粒、集体的乐趣就是婚丧嫁娶的“自乐班”,仅一鼓、一锣、一钹、一镲、一唢呐而已,吹拉弹唱皆可,从而人人自乐,个个戏班。作者还回忆了他小时候的趣事:与硕大的虱子和密集的虮子作不懈的斗争;地里偷玉果、树上腾核桃、五龙庙赶庙会;鼻闻麻油的香味、肩感担炭的滋味,还有把“过油肉”听成了“过牛肉”,百思不得其解,也梦想着美食之味;第一次出远门,跟上父亲和村里由耕牛组成的队伍,往90里外的富家滩送公粮,走了两天,结论是“这支队伍实在不好理弄。”由此,作者体会到:普通的农村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活着,足不出村,名不及乡;死了,埋骨山野,杳然无音。”为了改变农村面貌,作者爱学习,发奋读书,同时也“期望我们家族的人们,长久地重视念书,支持念书,爱好念书,好好念书,逐步培养起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连续“四个念书”,重笔写出了“念书”的重要性,一层深似一层,要用“念书”来增长知识,用知识来引导自己,用观念来改变面貌,用科技来企求发展。整本书,没有不认识的字、没有不懂的词、没有深奥的句子,甚至没有修辞用语,或连成语运用的也很少,全部是心声平常之语,但效果却不平常,凡识字者皆可看得懂。每篇虽无堂皇富丽,但确是“玉磬声声响,金玲个个圆”,一鞭一条痕。在此,我把它比作设计现代建筑高超的毛坯房,尽管没有装饰,但遐想无限,你可以无限地装饰,物美价廉,人见人爱。

三、心得人生之理。心得,指工作或学习中得到的领悟和体会。《寸草心》文章虽短,但叙理其中,凡人常事,人有性情,事有道理,真诚自然,浅显易懂,读而不忘,记忆深刻,每一篇都在深刻地反映着一些人生哲理。我梳理了一下,约有十个方面的人生之理可予借鉴。一是苦乐的理。人生有苦有乐,构成了人生苦乐观,随着年代的变化,苦乐观也有所变化。作者写到三代人的苦和乐:我们的前辈人是多苦而少乐,我们的后辈人是多乐而少苦,我们这一代人可谓苦乐备尝。二是扁担的理。扁担虽小,但作用非常,特别是在中国的农村,长期以来“人在高处住,水在低处取。”“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担水、担炭、担柴、担粪、担庄稼、担物资、担交流,都得靠扁担担,结论:“我们山村悠久的历史,不就是一代一代的人们用扁担担过来的吗?”三是看病的理。农村缺医少药,有病后,历来是一扛(硬扛)、二土(土办法)、三偏(偏方)、四巫(神婆)、五中(中医),然后发展到赤脚医生、西医,直至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非常感谢党和政府。四是温饱的理。作者生活的前30年,时有饥馑,粮食紧缺,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解决了”,作者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变化,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出来的伟大功绩。”五是商业的理。农村的货郎担、代销点、供销社,还有各种购物劵、票证、限量供应,商业不发达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他看到如今商品琳琅满目要啥有啥时,感到十分地令人高兴。六是写字的理。作者喜欢写字,也用了不少篇幅来写写字,写出了他爱字、写字、看字、练字、习字以致书法卓有成效的全过程,并有深刻体会。周洪义爷爷用毛笔“严肃、认真,跪着抄书的形象,给我的印象很深。我从小对毛笔字产生兴趣,与他的影响有些关系。”在刻苦地努力中,总结出:“多看、多读、多练、多想这几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体会:书法的基本追求,流畅、精神、姿态,实为书法之“三贵”,也比做人之希望;对于初学书法者,“首选《圣教序》可能更为有益”;“大字有大字的优势,小字也有小字的妙处。”“写大字,相对地需要激越,需要放纵,需要苍茫。”“而写小字,则更多地需要沉静,需要收敛,需要精细。”喻大事着眼,小处着手,大笔写大字,大人办大事;写出字来,“能打动自己,才有可能打动别人。”结论:“毛笔也能为人生出幸福来”,退休后还写诗:“从今了却官场事,此心未觉一身轻。已将晚岁许翰墨,但求笔下能出新。”提出“许翰墨”、“能出新”的更高要求。此可谓写字之大全,亦既是书法之道理,又不愧为人生之哲理。七是读书的理。作者一生的嗜好就是读书,他“建祥兄《政法生涯四十年》读后”,认为“是事业上的成功者,更是一个精神上的贵族。”他从刘计亮的一本小书所感,“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不在厚,好亦迷人。”从张春亭的厚书——田家山张氏族谱,而遐想到“家谱的价值,重在文化含量,缺少文化含量的家谱,其价值会大打折扣,也不会对人有什么吸引力。”读书,须要自己拿出些见识来读它,才叫做不枉读书。八是乡音的理。作者是山西人,山西人最喜欢的就是晋剧,他也不例外,说最美的乡音是晋剧,“懂与不懂,在我来说,毫无关系。反正就是爱听,听就高兴,听就来精神。”九是远行的理。“最初的远行”,让作者“看了一点外面的世界”,他参加“灵石中学红卫兵长征队”到延安、去大寨、观北京,产生了许多“第一次”,而铭记于心。十是故乡的理。作者在灵石生活、学习、工作了22年,他说灵石培育了我,是我永远的故乡,“故乡不光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情感。灵石对于我,厚土恩重,草木情深。”当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每一篇文章都是在揆情度理,触动人心,导航人生。

结尾一实

此文结束之时,正是世界读书之日,所以还想多说两句读书的话,其实也不见得是题外话。写书、读书、说书、评书,常理也!书,是师长、是朋友、是伙伴,还有的说是情人,书中贵有一切;书,有纸质书、电子书,还有QQ读书;书,是大海无垠,我们生命长度有限,既要有选择地读,又要抓紧时间读。至此,我突然想起个笑话,从前有一个人怠于读书,并赋诗言志,还作了一首七言绝句:“春天不是读书天,夏初日长正好眠;秋又凄凉冬又冷,收书又待过新年。”想读书却找不到读书的时间,很有讽刺性。我们读书,看似在读书,实际上读的是人生,林黛玉在《红楼梦》里读出了贾宝玉,我们在《寸草心》中也进一步读懂了周葆瑜。人到中老年,冲动少了,更多的是思考,更加理智,所写的东西也更有了社会意义。培根在《论求知》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还有的说“忠孝读书,勤俭积德。”读书,使人既增长知识,又深受教育,还学会做人,其实学习做人是一辈子的事,也是一辈子没有办法拿到毕业证的。“吕蒙三日而刮鲁肃之目,初学须知;项橐八岁而为孔子之师,后生可畏!”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清·谢枚如(章铤)说:“子不读五车之书兮,孰能进而与子辨众说之清诨。”还说“著书贵有义法”。《寸草心》就是有“义法”之书,是作者70岁献给大家的生日礼物,是1%的天赋加99%的汗水而凝聚成的,深中肯綮,排奡有力,特点是“实”:人实、心实、话实、事实、情实、理实、朴实、踏实、严实,是实诚之人读的实在之书,此为“结尾一实”。“文章者,天下之公器。”是件有定评的公器,正所谓“羽檄飞书用枚皋,高文典册用相如。”我建议,凡是拿到此书者,都需认真一读,也是一番享受。

作者大我一岁,准确地讲是125天,即1/3年,我们还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母亲同庚、大哥长9岁、排行次子、三弟50多岁赍志而没,以及一些共同的经历等等,我们无话不谈。此书的作者也曾劝我,文章要短,看着方便。我也接受,多次尝试,还真有点难度,总觉得“短就不能说话”。实际上要长话短说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写好短篇,需要好的角度、好的语言、好的技巧、好的切入点,这“四个好”,作者就掌握的很好,而我还是掌握不好的。好在作者也是几十年的老熟人,原谅我的急不可待地开卷就读,急不择言地提笔就写,虽急于求成,但未能急中生智,草成一篇急就章。

2017年4月23日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