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药王庙

安国市古称祁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素有“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之称。安国药市的兴盛,起源于药王庙。凡参加药市的人,总要去瞻仰、拜谒药王庙。安国药王庙坐落于安国市城南(原南关),是全国最大的纪念历代医圣的古建筑群。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中祭祀的药王邳彤,西汉信都(今河北冀州人),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部下二十八宿将之一,曾作过曲阳(今河北晋州市)郡太守。邳彤辅佐刘秀打天下,英勇善战,忠心耿耿,且足智多谋,为创立和捍卫东汉江山立下了不朽功勋,官至太常少府(相当于宰相)。邳彤酷爱医学,颇受军民拥戴,死后葬于祁州南门外。

这座古建筑,在战争年代和“文革”中曾惨遭破坏。1958年始,对药王庙进行了修复,庙貌焕然一新。药王庙建立后善男信女祈祀、香火甚盛,后逐渐发展成安国庙会。四方商客云集,百货交流,形成全国规模最大的药材市场,有安国药业起源于药王庙之说。药王庙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国寺

兴国寺,曾用名太中山三教庵,位于河北省安国市南三公里处的东长仕村正中。该寺始建於西汉宣帝年间,初名“玉皇庙”。西汉末年刘秀与王莽作战时,为王莽军所迫,刘秀和“安国药王”邳彤曾此庙避难,祈祷神灵护佑,后“光武中兴”刘秀登基,扩建此庙,一时遐迩闻名,香火极盛。

朝贞观年间,善导大师的弟子净业法师曾在此广弘净土教义,并增建佛殿,遂更名为“兴国寺”。随后因后唐李存续的三皇姑在此剃度出家,故将兴国寺迁至西长仕,把此寺更名为“太中山三教庵”。宋代有咸润、宗显法师,在此以释为本,儒道兼弘,形成“三教一体”之说。

时至清初,岁月悠悠,世事沦桑,此寺久已倾圮,慈莲尼师发大誓愿,冬不拥炉,夏不操扇,摄万人心,聚十方财,大规模重建此寺。大佛殿、太虚阁、达摩殿、地藏殿、钟鼓楼等相继竣工。康熙六十年,清慧尼师新建山门殿一座,俗称南天门。乾隆年间,庙宇失修,佛像失色,照镜尼师不惮奔波之劳,历尽十二寒暑,募化三十余县,得资数万银两,将全寺大规模维修,并新建唐僧殿、五岳殿、金刚殿、月牙井、石牌坊、戏楼、东西僧舍等。据县志所载此庵为祁州八景之一的“古刹朝霞”。全庵金壁辉煌,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各殿内彩塑集三教之诸神,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引得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并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如:八角井之圣水疗四方之病夫;透玲碑、磨铜钱消灾祈福;摸麒麟治痛疼之疾病。

不幸,1953年,为盖安国礼堂而将兴国寺拆毁。1988年,兴国寺首先恢复了每年一度的四月初四庙会。1993年,政通人和,为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兴国寺被政府正式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落实了79.53亩原寺土地恢复兴国寺。近来,在广大信众的关注与支持下,目前已建成观音殿、天王殿、石牌坊、月牙井、石拱桥等。

安国市中药文化博物馆

 安国市中药文化博物馆自2007年6月投入使用以来,已成为安国药业重要的文化品牌和药业宣传的重要窗口,以及国内外人士了解交流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纵览中医药发展历史,品味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专题性博物馆,安国市中药文化博物馆在发挥专业收藏、保护、教学和信息传播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促进性作用。该馆总面积1500平方米,总投资近千万元,是以中医药文化展览、收藏为主要内容的大型专业性博物馆。

馆内有500余件实物,300余张照片,上千种药材标本及大量文物资料、复古雕塑。展馆分为中医药简史、安国市药业发展史、解放后的安国市药业、药文化与生活、药材标本、现代中药企业六个展区。

展区内从神农氏尝百草到《雷公炮炙论》、《本草纲目》、《伤寒论》等专著,十几本古代医药书籍、书影展示着中医药学的起源与形成;历代名医雕塑、画像、教学模具针灸铜人、研钵、药箱、串铃、各种药匙等,营造出浓浓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安国市药业发展史展厅中的史料再现,则述说了安国市与药文化的渊源及发展历程;药材标本室中的243种干制标本,80种浸制标本,13种动物标本,35种矿物类标本,普及中医药知识,引起参观者的兴趣。

展览运用了先进的信息和电子展览方式,有影像播放、语音播放、触摸屏资料展示等多种手段,以系统的历史资料和文物展品再现了中国医药史和安国药业发展进程。

佳禾苗木花卉场

本场始建于1980年,在省、市政府林业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创办的一家专业苗圃场。为本地苗木发展起到了龙头的作用,本圃占地300亩,与农户联营苗木面积已达2万余亩。繁育了大量的优质苗木,为绿化奥运、西部开发、退耕还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