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OFO等共享单车兴起,拉动了创新经济的浪潮,共享经济繁荣,共享医疗这张饼也越摊越大。

据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表示:初步估算,2016年中国医疗分享市场交易额约为1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按目前增速看,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600亿元。

广东省卫计委原巡视员廖新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目前来看,很多准备或已经在多点执业的医生,最关键、最担忧的还是人事制度问题。与此同时,医疗机构、医联体之间还没有实现结果互认、处方流动,进而没有带来医疗资源的下沉。

共享医疗的兴起 医生该何去何从

国内首个医师多点执业共享平台大医汇创始人詹智勇在首届大医汇·汇智论坛‘共享医疗与医改政策研讨会’上如此表示。“两年多以前,2015年国家出台了多点执业的一些政策,我感觉到它是一种商机。因为它释放了一个信号,就是医生要解放了。”

尽管政策有了,但很多公立医院的教授有了新的困惑:可以去哪里执业?于是,已从三级公立医院“下海”多年、探索医生集团早期模式的詹智勇便顺着“为医生做点事情”的思路,开始创业。

他认为,共享医疗有三方面优势,一是“聚而众”的品牌影响力,二是雄厚的医生资源,三是优质的检测和治疗设备。

国家卫计委法制司相关负责人则表示: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一些像共享医生模式的医疗服务理念走在了医改创新前沿。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6.6万名医师多机构执业,其中到社会办医的占69.6%。该人士进一步指出,包括共享医生在内的众多共享医疗服务业态响应国家医改政策号召,从医疗服务各个环节探索医疗服务的更好体验。并且,“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发展分享经济,共享医生是医改与分享经济结合的产物与突破性成果,是医改政策落地举措的一个创新。

向晓梅表示,共享医疗的市场规模发展迅猛,据初步估算,2016年该行业的交易额约为155亿元。但在行业早期的探索者、中国医生集团联盟秘书长董法廷看来,目前中国共享医疗为代表的医生集团正处于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发展阶段。

董法廷指出“很难有确切的统计说清楚国内到底有多少家医生集团,有点乱。”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命名规则,业内对医生集团的数量统计没有具体数据。从现有的平台结构来看,有体制外的医生、体制内的医生,有些原来的互联网平台也叫医生集团,还有一些药商、药厂拉几名医生也是。据他所知,甚至在上海有与几名医生很熟的“黄牛”,也在做医生集团。

共享医疗的兴起 医生该何去何从

被寄予改善公立医院就医难题的共享医疗,也面临模式、政策落地、利益分配方面的难题。

向晓梅坦言,目前来,医疗共享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多点执业政策落地困难;二是医保体系尚未打通,大部分医疗分享活动尚未纳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政策法规亟待完善,现有的管理规定大多按照传统医疗机构的要求设置,在执业类型、资质审批、医疗规范和技术要求等方面的一些规定不适用于共享医疗新业态。

在有过多年医院管理经验的廖新波看来,医生集团等平台与医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参考美国的PHP机制,即医院与医生是合作伙伴,不存在利益分成。

如此一来,医生的身份也会发生转变,成为医疗服务的总导演、推动者、关键责任人和法规守护人,同时也是自身品牌的缔造者。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