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2年9月26日,我国第一套全国性对农广播频率——中国乡村之声正式开播。五年来,成长历练,硕果累累;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五年来,中国发展城乡一体,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乡村之声这五年,见证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日新月异的这五年。为了感受并记录中国农村这五年的深刻变化,今年夏天,中国乡村之声派出主持人团队,历时两个多月,深入河北、山东、宁夏、四川、黑龙江等九个省、区的农村,实地采访、体验当下农村各行业、各群体的生产、生活。

中国乡村之声主播体验式系列报道《这五年》,第五篇:《老村医,用上标准化诊疗室》。

央广网北京9月17日消息(记者张磊、纪翔、张程、郭长江)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早上七点,宁夏青铜峡市瞿靖镇新民村,68岁的村医王希如和儿媳张瑾婷,匆匆赶到社区卫生室,忙不迭地收拾药箱。今天,他们照例要给村里的卧床老人上门问诊。

王希如:一般能走的都到咱们诊所里来看病。现在去的都是平常出不了门的老弱病残们。

主播张程

王大夫虽然年近七旬,但精神矍铄,动作麻利,夹起药箱就往外走。主播赶忙接过沉甸甸的药箱,抱在怀里,一起坐上了巡诊的电动三轮车。

新民村有两千多人,王希如要去的这户人家在村子的另一头,途经的是一条长长的乡道。乡道两旁绿树成荫,翠绿的禾苗喝饱了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王希如顾不上欣赏美景,抬头看看渐渐升起来的日头,擦了擦额头上渗出的汗珠,加大了“油门”。

王希如:早出发,是要赶在患者早餐前为他们测量血糖。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在村中的老人大多患有高血压、高血糖、心脑血管慢性病。屋里面还有人帮你吗?开门,开门啦!

66岁的赵秀英,半躺在窗户边的阳光下,见是王希如来了,满脸笑容。十年前,老人因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膝下子女都在外地打工,平时只有不到10岁的外孙女相伴在身边。

王希如坐到床边,仔细询问着老人的情况;儿媳张瑾婷麻利地打开药箱,忙活起来。我赶紧凑上前去,帮着量血压。

血压测量仪:您的测量结果高压155,低压100,脉搏每分钟68次,您的血压异常!

王希如:哎哟,你这个血压高。

张瑾婷:你早上那顿降压药吃了吗?

赵秀英:还没吃,想等到饭后吃呢。

张瑾婷:这个要按时吃啊,别落下。

张瑾婷拿出一个厚厚的本子,每检测完一项,就把结果工工整整地记录下来,本子上已经密密麻麻写满了许多人的信息。

主播张程:这上面都是什么信息啊?

张瑾婷:都是每次采集的患者的血压、血糖。

王希如

量过血压、血糖,又问诊开药之后,王希如长舒一口气:老人只是血压有些波动,并无大碍。

主播张程:奶奶,您平时要是身体不舒服的话,您会给王大夫打电话吗?

赵秀英:打呢,一打就来了,我经常打电话给大夫。

张程:王大夫给您看病,多长时间了?

赵秀英:十年啦。

张程:您觉得王大夫看的怎么样?

赵秀英:好,全是好,平时一喊就来了。

从赵秀英家出来,王希如又先后去了五户人家。有行动不便的老人,也有身染重病的患者。每进一家,几乎是重复着同样的步骤。看似简单,两位医生却做得极其仔细谨慎,生怕漏下任何一个细节。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上门问诊才算告一段落。

忙活完巡诊返回社区卫生室的时候,门口已经有人在等着看病了。

主播张程:您现在大概每天要接诊多少患者?

王希如:多的时候二十几个,冬春季节的时候患者会多一些,现在少一点,一天有十来个。不过主要还是在公共卫生这块,包括慢性病随访啊,这些工作量比较大。

主播张程:主要是老人比较多?

王希如:对,慢性病为主。高血压、二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这些患者比较多。这些人要长期服药,尤其是上年龄的病号。

新民村的社区卫生室,坐落在村委会大院里。一间百十平米的崭新平房,分成诊室、病房和药房。王希如告诉我,这是今年三月份,政府投资刚刚竣工的标准诊疗室,硬件设施比他以前自己干的时候强得多。

王希如:医疗条件就比以前改善了很多。过去我自己在村口自己盖了几间土坯房,在那儿也干了几十年。2012年以后,政府拨款,统一盖了村卫生室,投入了十几万吧。

跟着王希如进入药房。货架上摆放着各种药品,有应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速效救心丸、柏子养心丸;治疗感冒的板蓝根颗粒、银黄片;专治跌打损伤的活血止痛胶囊、跌打丸等等。指着琳琅满目的药品,王希如告诉主播,过去村卫生室常常缺医少药,近些年,政府年年加大投入,逐渐配齐了规定的一百多种价格便宜的常用药。村民们拿着医保卡来看病开药,只需负担医药费的30%。

王希如:这个药按照规定村卫生室最低不少于120种。现在主要还是慢性病这块用药比较多。你看,这有降压药,治疗心脏、心脑血管的药。这些药平时走的比较快,病人用的比较多。

村民看病方便了,王希如曾经20多年没涨的工资,这几年也增加了不少。现在,基本生活补助、日常诊疗费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三项加在一起,能保证他的年收入在5万元上下。

王希如:过去我们一个月挣20几块钱,拿了二十几年。从2012年开始,国家对村医的待遇开始慢慢增加了不少。每人每月给500块钱的生活补助;另外就是诊疗费,去年我的门诊患者总数是三千多人吧,就是一万二;再加上公共卫生经费,两万九千多吧。改善得多啦!

正说话间,一位村民捂着腰走进门。他是这里的老病号,今天照例要做一次电疗。王希如说,在过去,村医给患者问诊治病,全凭望闻问切和个人经验,现在,卫生室里有了心电图机、血压计、血糖仪、电疗仪等等更先进的诊疗设备,诊断、治疗起来容易很多。但是,有些器械设备,他还用得不太习惯。他希望有更多像儿媳张瑾婷这样的年轻人来当村医。

王希如:这个医疗设施,政府也给我们统一配送了好多,像电疗器、针灸宝、电子治疗仪等医疗器械,还有血糖仪这些。现在硬件条件改善了很多。一般常见病还能应付,稍微大一点的病就转诊了。现在像我这个年龄,需要在电脑上干的活还不行,干不了。

张瑾婷

上午十点,赶来看病的村民越来越多。诊室里,儿媳张瑾婷已是忙得不可开交。王希如静静地看着,并没有过多干预。在社区卫生室,王希如和张瑾婷有相对明确的分工:张瑾婷负责基础工作,王希如负责疑难杂症和“传帮带”。作为这里名义上的负责人,张瑾婷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

张瑾婷:我公公年纪大了嘛。我们宁夏出台了个政策,优先选配现任村医子女继任村医。我算是半路出家,原先是在工厂上班,后来参加了培训学习,一步步当上了医生。虽然有时候也很忙,但是,感觉到能帮到他们,还是很开心。

一天的诊疗结束了。当走出村卫生室的时候,王希如向主播透露了一个秘密:其实两年前他就退休了,后来又被返聘回来。无关名利,为的只是把村医这份事业更好地传下去。

主播张程:您做医生多长时间了?

王希如:到今年47年,现在68岁了,从二十几岁从事这个工作一直到现在。我现在在这儿就是做一下指导,带一下她。打算带上两年,等她自己能干了,慢病随访这些都会了以后,算是交接好这个班吧,让她继续为村民服务。

记者、编辑:郭长江、张磊、纪翔、张程 // 责编:李雨楠 // 监制: 王慧、曹畅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