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同事或者朋友:

他们购物欲旺盛,隔三差五就能收到快递,动不动穿一身名牌潮款,每个季度都不落伍。

偶尔还能来一趟说走就走的出境游,以便让三千多块买的无线蓝牙耳机有用武之地……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这样的人,你会怎么称呼TA?

剁手党?NoNoNo。

小雅觉得,这只是他们的显性标签,透过现象看本质,难道你不觉得奇怪吗?

为什么他们一直过着消费升级的奢靡生活,还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工作和生活着?

小雅的意思是,除了少数人因为没有管理好财务导致购物一时爽,还信用卡火葬场,不得不承认的是,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依然过着人前风光、人后也并不苦逼的正常生活。

相比于“剁手党”,更适合他们的标签,也许应该叫“冲动派”。

冲动,是我们的欲望释放后最直观的表现形式,虽然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没有欲望就没有人类”过于追求寻找统一的方法论,但就人类文明的发展来说,就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微观行为来说,欲望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没有上天入地的欲望,人类就不会发明蒸汽机,也不会有火车、汽车、飞机的接连问世。

没有连接世界的欲望,人类就不会发明互联网和后来的移动互联网,也不会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研究人工智能和区块链。

对于微观的购物欲来说,也是如此,那些欲望明显高出你数倍的冲动派,其愿意为之付出的动力也是不可小觑的。

看到想买的东西,自己没有钱,或者信用卡刷太多了还不上,为了满足这种欲望,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相似的自我满足路径:开源,多赚点钱。

在执行层面上,这可以反映为努力工作以便升职加薪,寻找微商兼职、下班开滴滴快车、提高理财能力抓住钱生钱的机会……

总之,能多赚点钱就行,不然不够花。

这种由欲望驱动的行为逻辑,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的:

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会做什么,你不仅要大致了解他所处的物质环境,更要清楚他整个的欲望和想法,以及他们的强弱对比。

现在,你是不是容易理解了:我们身边的冲动派朋友,为了匹配自己的欲望,往往会比你花更多的脑筋和精力在符合自己经济利益的事情上,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行为逻辑,No pain no gain。

犹记得《欢乐颂》中的曲筱绡这样解释为什么自己能在飞机上坐头等舱:“因为我们比他们豁得出去。”

当然,对冲动派来说,开源的办法还有很多,有时候也不是非要夸张到“豁出去”。对于家里那些长期闲置的衣物、数码用品,很多冲动派就会因为下一波购物欲望的驱使,二手转让卖掉,轻松获得一笔收入。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