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史辑略》祸端的前身是《明史》,是明末大学士朱国桢在退休之后闲来无事的无聊所做。他死后,因家道中落,朱家的子孙以区区一千两白银卖给了庄廷鑨。

庄廷鑨是一个盲人。所谓“身残志不残”,在听说了先秦的史学家左丘同样也是以一个盲人的身份写了名垂千古的历史著作《国语》之后,庄廷鑨便一心想着也在这世上留点什么以永垂不朽。

于是,他以《明史》为蓝本,邀请了一大批志趣相投的有识之士写一部同样能流传后世的、能与《国语》媲美的史书。

2

可惜,没有等到这部著作完成,庄廷鑨就去世了。庄廷鑨出身于富商家庭,庄廷鑨的父亲庄允城父承子业继续出资,终于使《明史辑略》得以刊刻完成。

由于参编人数太多,而署名位置有限,有些人因为没能名列其中,而为此感到遗憾。但不久之后,这份遗憾便化成了幸运女神的青睐。

《明史辑略》中到底写了些什么,让告密者吴之荣抓住了如此实实在在的把柄害死庄家一干人等?

3

细数起来,这套史册中所著内容皆与满洲皇室有关:直呼清朝皇帝先祖的名字,不加尊称;对于努尔哈赤在辽东的崛起之地由“龙兴”改称为“滋患”;对于明朝最终战败于清朝的结果,从惋惜到悲凄之情,在纸上抒发个淋漓尽致。

满人凭借武力建立了统治王朝,但在文化上,汉族文化也确实要比满族先进得多。这就使满州高层不可避免地处在了一种不被大众文化认同的尴尬境地,这种尴尬使得他们更加敏感,哪怕稍有反抗之意都要加以血腥镇压。

满人统治者无论如何努力也不能改变汉人根深叶茂的局面。康熙继位之后,地方总督几乎没有满、蒙官员,汉军旗人占到了80%左右。

4

在巡抚中,被皇帝册封的汉军旗人占50%,汉人也占50%,根本就没有满人、蒙人。所谓汉军旗人是在入关之前,投降满洲的汉族军人,叫汉军旗人。至于府、州、县,各级官吏中,满人、蒙人更少,一万个官吏里面,也找不到一个。

执掌大权的满洲贵族们想做到“首崇满洲”,太难了,没法做。天下是自己的,可能做得了主的却都是外族人,让满族皇室情何以堪,虽然位于权力塔的最顶端,但是根基不稳,又怎能坐的下去。

所以,清王朝便草木皆兵,首先选择镇压汉人文化、汉人知识分子。自此,文字狱也再次被统治者所利用。

5

作为四大辅臣中真正有着实权的鳌拜,他是“首崇满洲”的积极执行者,肯定不会任由民间不利于满族人的状况继续下去。

可以说,庄家落难是偶然的、可文字狱的兴起却是必然的。果然与必然之间的不确定因素,在这起文字狱之中便是那个因贪赃枉法、勒索百姓而被罢官的浙江归安知县吴之荣。

吴之荣不但因为检举有功,官复原职,而且还分得了庄家被没收掉的一半家产。吴之荣本是旗人出身,在偶获《明史辑略》之后,便一眼看出了其中内容大大触犯了满洲人的忌讳。

6

但是,起初他也没有想要把事情发展到记入史册的程度,不过是想借此向庄家敲诈勒索些钱财。只是有时候,事情的发展并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

庄允城一开始并没有在意吴之荣的勒索行为,但惨痛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小人。

吴之荣几次被庄允城忽视和受辱,恼羞成怒,便必欲除之而后快。由于当地大小衙门都被朱、庄两家用钱给买通了,于是吴之荣摘取了书中的一些违逆字句向京城告发。

7

吴之荣告发的案子一到北京,就受到了鳌拜的高度重视。机会来了自然不会放过。于是,同年的五月二十六日,一众被卷入明史一案的倒霉之人步伐沉重地走进了杭州弼教坊刑场这个屠宰场中,等待着被凌迟,被重辟,被处绞。即使是已经死去的庄廷鑨也没能幸免,被掘坟碎尸再死一次。

捡了荣华富贵的吴之荣好日子也没能享用几年,怕是周身沾染了太多无辜之人的鲜血。据说,一天他走在路上,忽然狂风骤起,雷电交加,随后就得了大病,没两天就死了。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