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喝洋酒,相信大家首先想起的就是这个段子:给我来瓶82年的拉斐压压惊。

杜琪峰电影《放逐》中,古惑仔“蛋卷强”对于另一个江湖大哥请自己喝“蜜桃红”表示不屑。

这个段子虽然有夸张之嫌,但却从一个侧面道出了国人对洋酒,尤其是名贵葡萄酒的追崇。

对洋酒的喜爱和追崇,并不是当代中国人的专利。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喝洋酒就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论喝洋酒的讲究,唐朝人还要更胜今人一筹。

那么,唐朝都有什么品种的洋酒?唐朝人有多爱喝洋酒?喝洋酒时又有什么门道?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通过珍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兽首玛瑙杯,来穿越回无酒不欢的大唐王朝。

施工时的惊人发现

下图这只精巧绝伦的唐代兽首玛瑙杯,是一件出土于西安何家村窖藏的酒器,埋藏时间大约在公元8世纪中后期

它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更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高6.5、长15.6、口径5.6厘米

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一处建筑进行基础施工时,人们发现了这一窖藏,在距地面不足2米的地方,先后发掘出两只高65厘米、腹径60厘米的陶瓮和一个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的银罐。这三件不大的器皿内,竟完好无损地保存着各类金银器、玉器、宝石、名贵药材、钱币等文物,计1000余件。

唐代何家村部分窖藏

兽首玛瑙杯就藏于银罐之内。这一发现立即震惊中外。

人们不禁要问:这批珍贵宝物的主人是谁?又为什么被埋在如此靠近地表的地方?

说法一

宝物的主人是邠王李守礼(章怀太子次子)

郭沫若在《出土文物二三事》中考证,这批文物“为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6月 因安禄山之乱逃奔四川时 邠王李守礼后人所窖藏”。他认为这批窖藏文物是邠王府中的财物,可能是在“安史之乱”时仓促埋下,而后来未能挖出,所以才保留到现代。

说法二

主人是唐代尚书租庸使(相当于现在财政部部长)刘震

北京大学齐东方教授考证,据《唐两京城坊考》,刘震的居所也在何家村所在的“兴化坊”内。宝物的窖藏埋藏年代应为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的泾原兵变时。唐传奇《无双传》中也写到,刘震在泾原兵变时,曾带了许多宝物逃跑,却被守城的士兵拦下,不得不返回宅屋。包括兽首玛瑙杯在内的这批宝物,很有可能就是刘震埋在地下的。

然而对于齐东方的说法,仍有学者从史料可靠性的角度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

因此,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无法断言谁才是宝物真正的主人。但是,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兽首玛瑙杯的拥有者一定是当时的贵族,因为这件酒器无论是在唐朝还是从现代来看,都是一件价值非凡的艺术品。

异域风情“来通杯”

在唐代的文献记载中,玛瑙杯并不罕见。同样出土于何家村窖藏的唐代玛瑙长杯,材质与造型均来自西域。那么,这只兽首玛瑙杯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首先,兽首玛瑙杯的材料十分罕见。

这只酒器用的是极其稀有的缠丝玛瑙,材质纹理细腻,层次分明。工匠又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纹理与形状进行雕刻,“依色取巧,随形变化”,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

关于这件玛瑙杯的身世,有专家认为是中国工匠仿西域风格所制,也有人认为是西域传入的贡品。

但基本可以确认的是,这件酒器所用的玛瑙应当来自西域。中国虽也出产玛瑙,但大多以白、绿、黄单色为主。而兽首玛瑙杯所用的缠丝玛瑙,则与魏文帝曹丕在《玛瑙勒赋》中对西域玛瑙的描述不谋而合:“文理交错,有似马脑。” 又根据明代《潜确类书》中“玛瑙出西洋者,名番玛瑙,红色为佳”的记载,据此推测,兽首玛瑙杯的原材料应当来自西域。

其次,兽首玛瑙杯的造型也很有特点。

杯体前部的雕刻模仿兽首,双眼圆睁,炯炯有神,乍看是一个牛头,但从头上犄角的形状来看,却又更像羚羊。

兽嘴前处镶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实这是酒杯的塞子,取下塞子,酒可以从这儿流出。

对于这种奇特的造型,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是受到西方一种叫“来通”的酒器的影响。

“来通”(英文为rhyton)是希腊语的译音,有流出的意思,大多做成兽角形。一般在酒杯的底部有孔,液体可以从孔中流出,功能如同漏斗,用来注神酒。当时人们相信用它来注酒可以防止中毒,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向神致敬的表示,因此也常用于礼仪和祭祀活动。

手持“来通”的人物,古罗马庞贝遗址壁画

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在中亚等地的壁画中也有出现。

意大利北部发现的希腊银角状杯,公元前5-4世纪

青金石来通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

马头型来通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

在我国,从唐代以前的图像资料来看,这种酒具常出现在胡人的宴饮场面中。唐朝贵族以追求新奇为时尚,而这件器物的出土也是唐朝贵族崇尚胡风,模仿新奇的宴饮方式的见证。

围屏石榻饮酒图(饮者手持来通杯)河南安阳出土北齐画像

唐朝时期,与西域的文化与商贸交流到达了一个高峰。当时的首都长安城内,居住着众多的胡人。这些西域来客不仅促进了商品交换,也对唐朝的风俗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兽首玛瑙杯” 这件酒器正是西域“胡风”对唐朝酒文化影响的极佳例证。

唐人喝洋酒多讲究?

唐朝时既已出现了兽首玛瑙杯这样具有“洋”血统的酒器,那么洋酒是不是也已经传入中国了呢?

唐朝洋酒相当流行,尤其是葡萄酒。

早在汉代,葡萄与葡萄酒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但汉人引入的葡萄并非适合酿酒的品种,也尚未掌握酿酒的方法。

而到了唐初,据《册府元龟》记载,唐人平定高昌(今吐鲁番)后,将高昌的马乳葡萄及其酿酒法引入长安,唐太宗亲自监制,仿西域酿出八种色泽的葡萄酒。这极大地提高了葡萄酒的产量,也降低了它的成本,这使葡萄酒的流行成为可能。

唐朝时流行的洋酒,除了葡萄酒,还有来自波斯的“龙膏酒”和“三勒浆”等。据唐苏鹗《杜阳杂编》记载,“龙膏酒”是一种“黑如纯漆,饮之令人神爽”的饮料,而据《唐国史补》,“三勒浆”则是由“ 庵摩勒、毗梨勒、诃梨勒”三种果子酿成。

有了洋酒,还要有卖酒与喝酒的场所。

这就有了古代的洋酒吧,也就是胡人开的酒馆。唐朝时,在洛阳、长安这样的大都市里,就有许多洋酒吧。

初唐诗人王绩在《过酒家五首》中最先描写了长安城中的洋酒吧:“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来时常道贳,惭愧酒家胡。”

嗜酒如命的诗人王绩,每逢有客人来时,必定去这家洋酒吧喝酒,如果钱不够,还可以自带别处买的酒。大概因为是熟客,酒吧老板还常常允许诗人赊账。洋酒吧魅力之大可见一斑。

洋酒吧吸引人,还离不开“胡姬”。

胡姬主要是来自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女子。她们被洋酒吧的老板买下,不仅当垆卖酒,更充当侍酒女郎的角色。她们能歌善舞,风情万种,又有异国情调,许多贵族和文人都喜欢去胡肆饮酒,喝完还不忘留下赞美胡姬的一诗半章。

贺朝在《赠酒店胡姬》里描绘了胡姬侍酒的盛大场面:“胡姬春酒店,弦管夜锵锵。红毾铺新月,貂裘坐薄霜。玉盘初鲙鲤,金鼎正烹羊。上客无劳散,听歌《乐世》娘。” (《乐世》,即《绿腰》,软舞曲,西域传入)

可见当时的胡肆酒馆,和现在的酒吧很相似,除了提供酒水之外,也能提供菜品,同时还能欣赏胡姬表演的歌舞。美酒美食美人,一应俱全,岂不妙哉?

“酒仙”李白绝对是洋酒吧的VVVIP客户了。他不仅爱酒,更爱美人。对于胡姬的美貌,大诗人从不吝惜赞美之辞:“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 “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他写胡姬最有名的诗大底莫过于《少年行》:

五陵少年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这首诗写的是唐长安城的富二代们,在暮春时节开着“宝马”来到西市(唐长安城的购物娱乐中心)游玩赏景。但光赏景总有视觉疲劳的时候吧,于是大家“呵呵一笑”,不约而同走进了胡姬当垆的酒家。

李白若不是洋酒吧的常客,又从何得知这些富二代们也常来光顾呢?

杯酒可饮,亦可观史。从具有西域血统的兽首玛瑙杯,到唐人对胡酒、胡肆、胡姬的追崇,一个深受胡风渐染的繁盛、开放的大唐在我们的眼前慢慢铺展开来。

相比一千多年的唐朝,当下的中国当然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唐朝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开拓进取的精神依旧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学习、去借鉴。

这或许是兽首玛瑙杯带给今人的一点重要启示。

撰文:唐芊尔

插画:萨博

编辑:陈雪 王佳 刘芳滢 张伟

主编:周立文

副主编:殷燕召

学术顾问: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副部长 贺达炘

参考文献:

项坤鹏《将进酒》

徐连达《唐朝文化史》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陕西历史博物馆官方网站资料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博士、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侯晓晨对本文亦有贡献)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