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刀姐

给孩子选什么样的绘本?怎样和孩子一起读?有没有什么亲子共读的“必杀技”?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这些是亲子共读中永恒的难题!

我有幸倾听了日本著名绘本作者伊东宽先生这次来北京的绘本讲座,将其中的干货和有趣的部分拎出来,希望帮你更加了解绘本,解开亲子共读中的种种困惑,更有自信地与孩子共读!

到底怎样和孩子一起共读才对?

没有什么正确的答案!这就是伊东宽先生的答案。

《宝宝散步》,讲的是宝宝在散步的时候遇到一只青蛙的故事,很简单。

“宝宝散步,青蛙在树下躲雨。

宝宝开心地散步,看到了青蛙。

宝宝给青蛙撑伞。

青蛙一点也没有被淋到,回到了它的家。”

伊东宽先生给儿子和女儿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兄妹俩的表现完全不一样。那时候哥哥上小学了,妹妹3岁左右。

哥哥已经知道了青蛙喜欢水,就住在池塘里,根本不怕下雨,不需要跑到大树底下躲雨,也不需要宝宝给它打伞等这些常识,所以听完故事后用非常复杂而且有点怪异的眼神盯着爸爸,意思是说:“爸爸你没事吧?!怎么写了一个这么傻的故事。是不是脑子有点问题?”但他又Get到了爸爸的故意的幽默,才是这种反应。

但是妹妹却跟爸爸说:“这个故事真好!小青蛙没有被淋到,太棒了!”女儿完全不明白哥哥与爸爸之间的小“猫腻”,但她也看得很开心。

所以,不同的孩子在这本书中可能会看到不同的东西,会有不同的感受,千万不要情不自禁地把它给孩子讲成了“科普”读物——青蛙的生活习性。那就尴尬了。

阅读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互动

还是这本书,我们来看看伊东宽先生是怎么和女儿互动的。

他问女儿:“如果你是这个小宝宝的话,你希望给谁撑伞呢?”女儿的回答是考拉,因为她非常喜欢考拉。

女儿的第二个答案是她好朋友家的狗。因为伊东宽先生一家住在公寓里,不能养宠物,女儿一直非常喜欢宠物,特别喜欢她好朋友的小狗。

最后还有一个答案,让伊东宽先生觉得非常意外,是蚯蚓。是啊,为什么想给蚯蚓打伞呢?于是便让女儿解释了一下,原来是女儿知道蚯蚓生活在土壤中,可以松土,她看到蚯蚓在白天出来时好像没有什么精神;所以想如果是下雨天,出来的蚯蚓肯定都是非常活泼可爱的,就想在下雨天和蚯蚓一起去散步,给蚯蚓撑伞。

伊东宽先生又问女儿,如果是有个动物能在下雨天给她撑伞的话,希望是什么动物。女儿的回答是比自己大的动物,比如说熊,或者是宫崎骏画的龙猫。

伊东宽先生通过这段分享,是想告诉大家,书是跟孩子进行交流的一个好工具,通过这个工具,可以和孩子聊很多很多,去享受共同的快乐,一起进行很多有意思的想象……这才是亲子共读中最有魅力的部分。

共享乐趣

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读那本书更让他喜欢的,是能独占爸爸、妈妈——他们那个时刻专心地待在我身边,陪伴着我,专门为我读书,这个过程太享受了!所以,不需要赋予亲子共读太复杂的含义。在共读的过程中,孩子的常识、阅读能力和各方面的能力等,自然而然地也会得到提升。但是切记,让孩子得到这些知识和能力并不是目的!如果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去亲子共读的话,可能会丧失掉很多亲子共读真正的乐趣。

大家经常会搞错“目的”和“结果”的关系。孩子自然而然得到的知识或能力提升是结果,而共读的目的是一起开心地玩,一起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如果把目的忘掉,只一味去追求让孩子学到知识、道理等这个结果,那亲子共读就会是件非常遗憾的事。

亲子共读需要技巧吗?

亲子共读就是“你读我听”这么简单的事。大家可能经常用孩子有没有笑,作为“我读的方法适不适合孩子”“孩子喜不喜欢这本书的”的判断标准。但其实笑只是我们最容易发现的孩子的反应。父母在亲子共读中看到孩子笑了,往往就会安心,觉得这本书孩子喜欢。但是伊东宽先生认为如果将此作为唯一标准,说明父母在亲子共读中是缺乏自信的。

那么怎么才能有自信呢?伊东宽先生认为首先就是应该让书感动自己!如果父母在读书的过程中觉得被一本书感动了,觉得这本书特别好,才会慢慢有给孩子读书的自信。

至于亲子共读到底有没有技巧,比如说在某个地方一定要停一下,在某一页一定要慢慢地翻,在某一页的时候一定要停在这里好好地看看孩子的反应等,伊东宽先生觉得这些都不重要,怎么都可以!比起这些所谓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在读的过程中,孩子和父母在一起,让孩子能独享这个他最喜欢的大人。只要这个人和孩子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的感动、想法,包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价值观,跟孩子共同拥有,孩子就能充分地享受到共读的乐趣啦!

绘本到底属于谁?

一本绘本创作完成、出版之后,它就是属于读者的书了。

伊东宽先生说,虽然作者在创作绘本的时候,带着很多想法,但是最后大家怎样看,并不一定非要和作者的想法吻合。所以,绘本到底怎么样读才对?这真的没有一个正确的说法!其实绘本作者在作品中留出了很多可供大家去感受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或者说是给出了一个契机,就是希望大家在这本书里尽情玩耍、尽情想象。

伊东宽先生创作的绘本套系《小猴子的故事系列》,讲了一个南方的小岛上,全是猴子。在《猴子是猴子》一本中,有张内页中画满了猴子。在日本的一次签售中,一个小男孩跑来找伊东宽先生,问他上面那一页中那么多的猴子里面,到底哪个才是这本书的主人公猴子?先生自己画的,当然知道哪只是自己心目中的主人公猴子,但是并不想告诉这个小男孩。于是他问孩子觉得哪个是?

你猜,哪只是主人公猴子?

孩子很认真地想了想,然后指出了一只猴子。其实这只猴子并不是伊东宽先生心目中的主人公猴子,但他并不想让这个小男孩认为自己说得不对,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悄悄跟他说:“你太棒了,你回答得完全正确!但是你听好了,这可是我和你之间的秘密,不能对任何人说!”小男孩郑重地点了点头走了。

后来,伊东宽先生看到小男孩的妈妈也在问他那一页中哪只是主人公猴子,小男孩说:“对不起,我知道,但我不能告诉你。”听到母子对话的伊东宽先生觉得很开心,因为他的小读者在这本书里开辟了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新世界,这本书真正属于他了!

But,理解得全反了,作者也哭笑不得

在某些时候,伊东宽先生也还是希望读者的理解不要与他的创作意图相差太远,或者是背道而驰。比如下面这本书:《没关系,没关系》

有人在看了这本绘本之后告诉伊东宽先生,他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和任何人都做好朋友。这让伊东宽先生大跌眼镜。其实这本绘本里的某一部分正是在说,当一个孩子不想和别人玩,或者还没有做好准备跟别人玩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没关系,没关系。”

“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如果有人跟我说这句话该多好啊!”——这是读懂这本书的人的感叹。那么,如果父母早点读到和读懂这本书,孩子长大后就没有这种感叹了,那多好!

这只小猴子一直被一只小螃蟹夹着耳朵不松开,给他带来了很多烦恼,但他依然在这个岛上每天玩得很开心,最后这只小螃蟹也在不知不觉中不见了。在这个故事里,伊东宽先生最想说的是:作为一个小孩子,遇到一些小事,有一些小小的困扰和烦恼,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这也没关系啊!并不妨碍孩子的成长。不过,先生很怕一些父母把这个故事看成“坚强的小猴子一定要甩掉烦恼”那种励志片。

当成人还带着自己的那些常识、所受的教育,包括固有的观念等读绘本时,经常会读变味儿,让有意思也变成了没意思。所以,伊东宽先生觉得成人读绘本时,应该在读的过程中,对自己既有的一些观念、想法产生疑问,之后再去思考,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东西,重新审视我们的价值观,找到新的东西,得到新的成长,才是读绘本最大的意义。

你知道吗?绘本并不都是给孩子看的!而成人看孩子的绘本却大有好处!看看伊东宽先生怎么说——

绘本不都是给孩子看的!

很多人觉得绘本就是给孩子看的书。其实并不是这样。绘本只是书的一种类型。认为绘本都是给孩子看的书,是个很大的误解!有很多绘本就是给大人看的。

给孩子看的书,是指不需要具备知识、常识或者经验,孩子都可以读的书。那么给孩子看的书与绘本相交融(阴影)的这部分,才是给孩子看的绘本。

当然,这部分书成人也可以看,所有人都能从中获得乐趣。选择这种绘本的标准与知识或常识无关,唯一的标准就是价值观和自己的感受。这种书是最有魅力的绘本。

举个栗子:绘本《百年之家》VS绘本《小房子》

前者是一位意大利作者的绘本。故事发生于20世纪,是在战争背景下围绕着一所房子所讲的故事。所以想了解画面所表达的细节,如果不具备对当时一些背景情况的了解,是很难读出这本书的真正味道的。

《小房子》讲的也是一个很小的房子经过漫长的时间发生变化的故事。但不具备任何知识的小孩子也能看懂故事在讲什么,最后小房子怎么样了等等。

可见,这两个都在讲房子变迁的故事,《百年之家》就是属于成人的绘本,而《小房子》才是给孩子的绘本。当然毋庸置疑,这两本绘本作品都非常出色!

在日本著名绘本作者伊东宽先生的分享中,首先就是这个概念:孩子的书≠绘本。只有在“绘本”与“孩子的书”交融的部分,才是给孩子看的绘本。他一直努力创作的,当然也就是这部分。

成人看了给孩子的绘本,会变成啥样?

其实,成人的“内核”也是孩子。但是“儿童内核”的外面还附着着很多东西,包括知识、能力、常识,也包括一些成见或者世俗的东西。如果成人能像孩子一样去读这部分的绘本的话,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外围一圈的部分可以扔掉了,又变成了只有纯真部分的孩子!

就像酱紫,外围一圈被“擦”掉了哦……

看孩子的绘本,成人会越来越有一颗童心,也能充分地接近孩子的心。所以,成人看孩子的绘本,可能比孩子更能得到成长和滋养!伊东宽先生也说:“虽然你是大人,但也请来读给孩子看的绘本吧!”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