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纯文字原创头条号,我们一直在路上

『传承文化,坚守梦想 』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南京风俗画

作者 : 邹秉南

****

吴敬梓(1701—1754),安徽全椒人。1733年,在他33岁时从全椒迁居南京,到他去世止,共在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对南京的人文地理和风土人情十分熟悉。他在南京生活期间,写下了一部55回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纵观全书,其中有二十多回详尽描述了南京的市井街巷、俚语白话和饮食风俗,可以说是一部生动的南京市井图,一幅多彩的南京风俗画。

纵横交错的南京市井街巷

《儒林外史》第24回这样写道:“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一百二十多里。城里几十条大街,几百条小巷,都是人烟凑集,金粉楼台。城里一道河,东水关到西水关,足有十里,便是秦淮河。”几笔就描绘了南京的大致面貌。

吴敬梓长期居住于秦淮河畔,很熟悉老城南的街道巷陌,在小说中常有细致的描写,如钞库街、钓鱼巷、手帕巷、状元境、贡院、水袜巷、王府堂、仓巷、三山街等二十余处,此外还写了水西门、聚宝门、汉西门、观音门等城门。而城北的鼓楼街、三牌楼、虎踞关、燕子矶、龙江关和浦口等街巷也多有提及。

南京为六朝古都,自古商贸繁盛,晋人左思《三都赋》和明画家仇英《南都繁会图卷》都有展现,在《儒林外史》中也得到佐证。第24回:“鲍文卿住在水西门,水西门与聚宝门相近。这聚宝门,当年说每日进来百千猪万担粮。到这时候,何止一千头牛,一万个猪,粮食更是无其数”,描绘了南京城南商贾云集,贸易兴旺的盛景。第28回写报恩寺,“三人一路走出了南门,那南门热闹轰轰,真是车如游龙,马如流水。三人挤了半日,方挤了出来,望着报恩寺走了进去”,可见当时报恩寺香客云集,游人繁多。

老城南依托秦淮河,两岸街巷错落,河房相接。第42回:“管家尤胡子接着,把行李搬到钓鱼巷住下。大爷、二爷走进了门,转过二层厅后,一个旁门进去,却是三间倒坐的河厅,两人坐定,看见河对面一带河房,也有硃红的栏杆,也有绿油的窗隔,也有斑竹的簾子”、“水满的时候,画船萧鼓,昼夜不绝”、“两边河房里住家的女郎,穿了轻纱衣服,头上簪了茉莉花,一齐卷起游簾,凭栏静听”,河房是城南秦淮河的一大特色。

明清时期,南京除了街巷纵横交错,河道水路也可四通八达。有河就有桥,据上世纪50年代官方统计,南京城含有桥的街巷达92个,《儒林外史》也提到有文德桥、淮清桥、内桥、武定桥、利涉桥、北门桥、莲花桥、长板桥、下浮桥等近10座。第34回:杜少卿和迟衡山“当下两人坐了一只凉蓬船,到了北门桥”。第35回:“庄徵君迎着顺风,到了燕子矶……叫了一只凉蓬船,载了行李,一路荡到汉西门”。第41回:“南京城里,每年四月半后,秦淮景致渐渐好了。那外江的船,都下掉了楼子,换上凉蓬,撑了进来”、杜少卿“叫了一只小凉蓬船,叫船家一路荡到进香河,又荡了回来”,后来又“荡到利涉桥,上岸走走”。第51回:“这时正是四月初旬,天气温和,五个人都穿着单衣,出了汉西门来叫船,打点一直到浙江去。”由于城内河道畅通,除了街道可供车马行人通行外,行船在当时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俚语民俗富含六朝烟水气

吴敬梓在南京居住时不仅与文人墨客交往,也乐于结识一些贩夫走卒,引车卖浆的底层百姓,很熟悉南京的民间白话和俚语。如第27回:“鲍老太道:‘这管他怎的!现今这小厮傲头傲脑,也要娶个辣燥些的媳妇来制他才好’。”第50回:“凤四老爹道:‘老先生的事,只怕也就是滚水泼老鼠了’。”第51回:“早上开船,这客人看见囊被开了,才晓得被人偷了。真是哑子梦见妈,说不出来的苦。”“那丝客人有些认得,上前说了几句,拍着他肩头道:你如今‘赔了夫人又折兵’,还是造化哩”!第53回:“聘娘道:‘你看侬妈也韶刀了’。”还有“虔婆伸出一只手来道:‘邹大爷,榧子儿你嗒嗒!他府里不点蜡烛,倒点油灯’”。至今“打秋风”、“老屁精”、“傲头傲脑”、“韶刀”、“辣燥”等民间俚语还常挂在南京百姓的口头。

南京民俗离不开茶文化,是南京人生活中重要的部分,这种文化被吴敬梓誉为“六朝烟水气”。南京人喜茶,旧时,南京茶馆遍布大街小巷。《儒林外史》第24回:南京“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到晚来,两边酒楼上明角灯,每条街上足有数千盏,照耀如同白日,走路的人不带灯笼。”

茶馆自古是南京人谈心交友,沟通办事的场所,商谈事一般多去茶馆。第25回:鲍文卿在鼓楼街遇见一个修补乐器的人,于是“邀他去水西门的家修几件乐器,两人在茶馆谈妥。”那时好茶得用雨水现场煨沏。第29回,杜慎卿宴请,用“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以示敬客。旧时曾有“为忆金陵好,家家雨水茶”的诗句。

最能反映南京百姓喜爱茶饮,以茶陶冶情趣的,当属《儒林外史》第29回的一段精彩描写。萧金弦与杜慎卿到雨花台散步,在山顶眺望城内万家烟火,长江如一条白练,而眼前报恩寺的琉璃塔金碧辉煌,照人眼目,已是十分陶醉。他们在山顶“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傭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六朝烟水气”,道出了金陵文化的精髓,也反映了古城特有的气质。

以鸭子为代表的南京饮食文化

南京饮食文化丰富,《儒林外史》从主食到菜肴、酒水、糕点及小吃等都有较详尽的描写,其中南京菜肴就有二十多种,许多菜肴至今仍为南京人喜爱,如猪头肉、芦蒿炒豆腐干、盐水虾、青菜花炒肉、香肠、鸡腿、白切肉、煎鲫鱼、摊蛋、茭儿菜鲜笋汤等。

南京人对鸭子情有独钟,有“无鸭不成席”的习俗,凡宴客或平日居家餐食,鸭子当属菜肴之首,且有多种做法,这在《儒林外史》中多有提及。据清人陈作霖《金陵物产风土志》记载:“生鬻诸市,谓之水晶鸭,举叉火炙皮红不焦,谓之烧鸭;涂酱于肤,煮使味透,谓之酱鸭;而皆不及盐水鸭之为无上品也。淡而旨,肥而不浓,至冬则盐渍日久,呼为板鸭”。清初,板鸭已是南京最负盛名的特产。

第25回写鲍文卿与倪老爹一同到酒楼吃饭,鲍文卿让酒店堂倌先报上菜谱,堂倌报了“肘子、鸭子、黄闷鱼、醉白鱼、杂烩、单鸡、白切肚子、生煸肉、京炒肉、炒肉片、煎肉圆、闷青鱼、煮鲢头”等一应菜肴,然而鲍文卿还是叫堂倌“先拿鸭子来吃酒,再炒肉片带饭来”。即使平日在家请客,鸭子也是必不可少的。第27回,鲍廷玺要请倪廷珠到家来吃饭,事先和太太商议:“少刻大哥来,我们须备酒饭候着。如今买一只板鸭和几斤肉,再买一尾鱼来,做四个菜才好。”另外逢年过节送礼,也须有鸭。如第44回:端午节前,庄濯江家送来一担礼来与少卿过节,“那礼是一尾鲥鱼,两只烧鸭,一百个粽子,二斤洋糖。”

吴敬梓很熟悉南京民风民俗,他在《儒林外史》中写道:“南京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这菜一定是鱼,取“富贵有余”的意思”。南京人爱吃鱼,得益于南京依傍长江,还有城内的玄武湖等众多河湖,鱼产丰富。第35回说:玄武湖“是极宽阔的地方,和西湖也差不多大”,“湖里七十二只打鱼船,南京满城每早卖的都是这湖鱼”。《金陵物产风土志》印证了这描述:“渔人网得诸鱼,鱼贩受之,以转鬻于市。南市在沙湾,中市在行口,北市在北门桥,夹道布列,皆鱼盆也”,写出了当时南京城买卖鲜鱼的盛况。鲥鱼出产自长江,如今十分稀少,当时虽然常见也属珍贵鱼种,如节日送的礼物中有一尾鲥鱼,是很有面子的。《儒林外史》中多次提及鲥鱼,是南京人当时最喜爱的鱼鲜风味。

南京饮食不得不提到糕点,《儒林外史》中提及的就有二十多种,是一种休闲食品,也是人们茶饮之余不可少的点心。如第25回,鲍文卿和倪老爹在茶馆商谈修乐器事,正好门口有人挑了一担茯苓糕来卖,鲍文卿买了半斤,于是两个人边喝茶边吃糕。第28回:午后,杜慎卿叫取点心来,有“猪油饺饵、鸭子肉色的烧卖、鹅油酥、软香糕,每样一盘”,给众人吃。此外还有橘饼、圆眼、莲米、黑枣、青饼、蜜橙糕、核桃酥、炒米、生姜、瓜子等,城南牛首山乡间制售的一种豆腐干,有油炸的,白煮的,也是当时一种有名的小食。

2017年9月7日

作者简介

邹秉南 笔名秋思 1948年8月出生于南京市,爱好文学创作及旅行摄影,长期从事宣传和文字工作。1973年插队时在江苏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知青诗集《新芽集》中发表作品,先后在《中国商业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江苏商报》、等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发表散文随笔、诗词等200余篇。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和省市级奖项,并入编专辑。

————

出品:中国文学网

承办:湖南古瑞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编辑部主编:梦行千古

版权:《中国文学网》

________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