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肥虾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鳌虾,原产原产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1927年,日本从美国引进了20只小龙虾,培养成牛蛙饲料。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小龙虾迅速占领了全日本,甚至将当地的黑螯虾都快要斩尽杀绝。

网上有人说,外国人不吃小龙虾。实际上,在欧洲殖民者来到路易斯安那之前,原住民就已经开始广泛地食用小龙虾。路易斯安那州甚至将小龙虾选为州代表动物,并每年举办“小龙虾节”。人们喜欢将小龙虾和辣椒、土豆、玉米等一起炖煮,然后豪迈地将整锅食物倒在长桌上,供食客们大快朵颐。

小龙虾过去是污水沟的常客,在湘鄂苏赣一带的沟渠池塘随处可见。在湖北潜江,老百姓甚至把它作为一大害虫。日本人把小龙虾带到南京地区后,南京本地人也并未把小龙虾作为食物——大家对米面等能填饱肚子的主食的热爱,要远远大于费时费事的小龙虾。

小龙虾走上家庭餐桌,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最早在湖北潜江,油田家属们开始炒制小龙虾。当时湖北潜江是江汉油田五七厂的所在地,1980年左右,湖北江汉油田的一家大排档厨师尝试用油焖的方式烹调整只小龙虾,同时放少许白糖和啤酒焖煮,称为油焖大虾。

蛰伏了半个世纪的小龙虾,在中餐的帮助下,迎来了一次味道上的飞跃。油焖大虾传到了武汉,武汉也由此拉开了大规模吃“虾子”的序幕。90年代初,小龙虾迅速走入了湖北、安徽、江苏一带的大排档。作为一种令人头疼的“入侵物种”,小龙虾被搬上中国人的餐桌后,也逃脱不了养殖增产的命运。

上世纪90年代,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对小龙虾有记忆。在长江淮河流域,大多数人一开始对小龙虾是深恶痛绝的。究其原因,小龙虾的迅猛繁殖和爱挖洞的习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而地处长江淮河流域的城市蚌埠,洪涝灾害频发,夏季水涨之时,如果堤坝不幸被挖坏,就会酿成大灾祸。更严重者,据说1998年的洪灾就与小龙虾的破坏有关。

那个时候,小龙虾不是稀罕值钱的东西。小朋友们会成群结队地去池塘沟渠钓虾抓虾,由于小龙虾最初完全来自野生捕捞,几乎没什么养殖成本,价格也极其低廉,十几块钱一大盆,后来随着全国范围内走俏,货源变得紧张,价格也有所上涨,但是因为小龙虾的生命力的确顽强,养殖成本并不高。

安徽蚌埠是江苏盱眙之前,因为小龙虾而闻名的城市。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蚌埠龙虾便以虾成市,在南山路与青年街交汇处,因为夜晚大排档林立,而大排档里卖的除了卤菜,主要就是小龙虾,形成了闻名遐迩的龙虾一条街——“蚂虾街”。老食客们应该还能记住1992年的这首打油诗:“街上走红大龙虾,肉嫩汁香壳能咂。不知缘何易上瘾,一日未尝难识家。”蚌埠的小龙虾,说是国内龙虾业界的“鼻祖”,虽然没有相关证据,但是“蚂虾街”的繁荣,盛况可想而知。

蚌埠龙虾当时已成为京沪线上与符离集烧鸡、南京桂花鸭、无锡酱排骨等相媲美的特产之一。南来北往的旅客不愿放过品尝机会,常有人在等车间隙到蚂虾街大快朵颐,走的时候还不忘捎上几斤。当时周末常有来自上海、南京的食客驱车而至,寻觅蚌埠龙虾的真味。

其实,小龙虾爬上夜宵餐桌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从无人问津到不吃不罢休,为什么它能让大多数人都变得好这一口?

夜市文化的兴盛带动了小龙虾的消费。全国各地夜市和大排档遍地开花,小龙虾从家庭餐桌走向市井食肆,在生活节奏快的大城市,食客们抛弃了白天的西装革履,像日剧中的白领,下班之后去小酌一杯,吃点下酒的食物,是很好的减压方式。虽然现在每个人都离不开手机,但是你在吃小龙虾的时候,用不了手机吧?于是,人们在吃小龙虾的间隙,完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社交行为。

吃龙虾的乐趣在于破壳而入之际,所产生的那种囊中探物之快感及由手掰、齿咬等较复杂的动作带来的一点点探索精神。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几乎所有民间流行味道都与辣椒有深厚的关联(这也是川菜走俏餐桌的原因之一),而味道浓烈又有硬壳的食物,天生容易讨得人们的喜欢。自从盱眙人发明了味道浓厚的“十三香小龙虾”之后,人们对小龙虾的热爱程度又添了几分。

夜宵属于平民,小龙虾恰恰代表一种平民主义。与肉质鲜美价格昂贵的澳洲龙虾相比,小龙虾价格相对亲民,普通食客也能消费得起。夏日夜晚,和朋友一起,高挽衣袖,呷口冰啤酒,手剥一只小龙虾,大声说话,亲切至极,缩短了彼此的距离。一个个令人满头大汗的夏夜,在小龙虾的陪伴下,过得如此充实和满足。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