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大运河有多长,连接了黄河长江钱塘江,北边给长城将士运送军粮,南面到锦绣江南鱼米之乡”。这条大河,与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世界。而且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作为联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伴随着运河的通航,沿岸城市迅速发展崛起,经济繁荣。从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到总书记提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将再次重新闪耀原本的辉煌。

我很幸运,两个家都与运河有关,都在运河岸边。一个是故乡济宁,一个是新家北京。

先说说故乡山东济宁。老家的宅子离运河只有几里地的距离,河边水草茂盛,是难得的放牧的好地方。小时候,家里有几头牛,放暑假的时候,就把牛赶到河岸边,让它们自由自在吃个够。自己和小伙伴一起,就到河里去游泳,经常还能抓到几条鱼。经常在岸边看到来来往往的货船,望着货船留下的长长波纹,我经常想,它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

长大后对运河有一定了解。全长约1800公里的运河,纵贯济宁全境,流经辖区7个县市,长约230公里。济宁正“居运道之中”,“南通江淮,北达幽燕”,元明清三代都把治理运河的重点放在济宁,治运、司运的最高行政机构和最高军事机构都设在济宁,使济宁成为京杭运河的管理中心,民间便有“济宁七十二衙门”之说,因而济宁素有“运河之都”的美称。运河从北南下兴至此,方显气度与重量。因为运河,济宁的经济繁荣曾几达极致。明朝大诗人朱德润曾赋诗云:“曰中贸市群特薄,红毡碧碗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真实反映了当时经济的繁盛兴隆。时至今日,南来北往的船只,拉着煤炭、水泥、沙石等货物的货船,有的首尾相连串在一起,犹如“水上列车”,继续书写着航运的辉煌。

运河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还带来了厚重的文化和历史。在运河的北岸,济宁的著名古建筑“太白楼”坐落于此。据记载,李白在济宁居住了23年,“诗仙”为济宁运河文化增添了光彩,成为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话说当年李白和杜甫在济宁匆匆一见,曾留下诗句“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用鲁酒表达对杜甫的思念之情。不仅如此,他的足迹遍布整个济宁,除了鲁酒,汶水鱼、织布机、蒲草等济宁特产都成了他歌咏的对象。如今的太白楼,青松掩映、竹影婆娑,与迤逦而过的古运河,交相呼应形成一幅悠远而又现实的画面。

沿运河北行,作为新北京人,第一次与大运河亲密接触,是前段时间单位组织在大运河通州森林公园进行健步走活动。从济宁到北京,虽然地域变了,却全面感受了运河的精髓。与地处济宁的运河中段相比,发端于北京的运河文化更厚重历史更悠久作用更明显。

大运河北京段全长82公里,从昌平到通州,横跨六区,沿线包括南新仓、什刹海等重要点段和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在古代,运河是明清北京城连接西北部园林的纽带,是连接南北方的大动脉,在今天,运河成了连接北京中心城与副中心的项链,地位更非一般。

作为中国大运河最北方的河段,通惠河是元明清三代著名的运粮河,为旧时北京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当年,“运河繁忙之时,运粮漕船二万余艘,这些船队,浩浩荡荡,首尾衔接十几里,桥下驳船排列前行,桥上人流穿梭,非常热闹”。古时的航运伴随着运河工人的号子更显场面的震撼与力量的磅礴。

通惠河由元朝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首凿设计,耗时三十年,总长164华里,忽必烈皇帝亲笔赐名。济宁运河北岸有太白楼,而通惠河边也有镇河之塔——燃灯佛舍利塔。该塔位于通州北端运河西岸,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相传清朝时,经大运河从南方千里迢迢来北京的商人们,在远处一看到这座燃灯佛塔就会激动不已,因为他们知道经历众多苦难后,见到塔就来到了通州,一切灾难都将过去。

今天,通州承载了新的历史意义。城市副中心在这里展翅飞翔,行政副中心办公区就沿岸而建,而明年我们就能在这里正式办公,每天都“住”在运河岸边,听流水潺潺,看绿水晓案。大运河将亲眼见证这座新城的活力。前段时间,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三地签署总体发展框架合作协议,三方将通过堤岸整修、河道治理、水体改善,探索北运河京津冀段旅游性通航。2020年,将能坐船畅游三地,品当地美食,悟三地文化,畅人文交流。

大运河是一种流动的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她既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也承载了宝贵的文化记忆。所以,要认真做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三篇文章,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带的丰富内涵,通过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进一步擦亮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让大运河造福子孙后代。

(文/温加彬)

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关注我们!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