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7日-9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学术会议于浙江省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办,浙江省医学会承办,主题是“关注治疗,促进康复”。

我国精神疾病领域经典教材沈渔邨院士主编的《精神病学》在本次CSP年会发布第六版,更名为《沈渔邨精神病学》,由陆林教授主编。该书的系列版本陪伴并指导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精神科医生的成长,在新版本发布之际,让我们跟随陆林教授先睹为快,一起见证经典再现。

前身《精神病学》

沈渔邨院士主编的《精神病学》参考书于1979年、1987年、1994年、2001年、2009年共出版五版,分别获卫生部优秀教材奖、中国新闻出版署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卫生部杰出科技著作、科技进步二等奖。

再版必要性和主要改变

《精神病学》是精神病学领域最经典的参考书,目前国内精神医学界的中青年专家,几乎都是学习沈渔邨院士主编的《精神病学》成长起来的,对老一辈的编写专家时刻充满敬意。同时面对精神病医学领域日新月异的进展,图书的及时更新再版非常必要。

为了纪念沈渔邨院士的工作,此次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精神病学》再版,更名为《沈渔邨精神病学》;该版本强调精神医学的前沿进展和发展趋势,并更多地采用了DSM-5的框架结构。

编委会成员阵容强大,我国当前精神病学领域的知名专家悉数加入:

  • 顾问:沈渔邨、杨德森、张明圆、王祖䜣、李从培、张继志、崔玉华、周东丰

  • 主编:陆林

  • 副主编(姓名拼音排序):方贻儒、江开达、李涛、李凌江、马辛、施慎逊、唐向东、杨甫德、于欣、张岱、赵靖平

  • 编委(姓名拼音排序):丛中、董问天、方方、郭延庆、郝伟、胡建、黄悦勤、季建林、孔庆梅、李荔、李雪霓、栗克清、刘靖、刘铁榜、马弘、马莉、马宁、宁玉萍、钱铭怡、胜利、时杰、施琪嘉、舒良、司天梅、孙洪强、谭云龙、唐登华、唐宏宇、王刚、王高华、王华丽、王希林、王向群、王学义、王玉凤、谢斌、许毅、闫俊、姚贵忠、岳伟华、张宁、张伟、张亚林、赵敏、赵旭东

《沈渔邨精神病学》之主要内容

新版主要内容在原版基础上更新了最近几年的最新进展,全面涵盖精神病学领域各个方面的知识。

  • 基础篇:精神病学史、神经基础、神经生化基础、神经解剖基础、遗传基础、认知基础、心理学基础、认知基础、心理学基础、流行病学基础、文化、应激和精神病学分类;

  • 临床技能篇:精神病理学、病史采集、精神检查、辅助检查、心理测量以及诊断和分析思路;

  • 临床障碍篇:沿袭了DSM-5中基本的临床障碍的情况;

  • 治疗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外科治疗、护理、社区康复;

  • 其他:司法精神病学概论、心身医学与精神病学概论以及精神障碍的公共卫生服务。

《沈渔邨精神病学》之内容定位

本书以精神科及相关专业人员为对象,内容包括最新进展、基础知识和临床诊疗,可作为精神科医师培训的教材,其他临床专业医师培训教材以及心理学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沈渔邨精神病学》之前言概要

精神疾病的负担重但重视不够: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精神障碍和物质滥用是第三大疾病负担(前两位为心血管病和癌症),其中抑郁症造成的疾病负担最重。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精神障碍、物质滥用等是我国致残的主要原因。虽然当前社会及国家对精神疾病越发重视,但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其中原因有疾病本身原因、也有历史原因,作为精神科医生,需要我们不断呼吁社会对精神病疾病的重视。

精神疾病的识别率低、误诊率高、难治性精神疾病比例高:2008年,WHO世界健康报告显示精神障碍的识别率仅为50%左右,上海作为研究中心之一,在抑郁症和广泛性焦虑障碍识别率最低。2009年,英国科学家评估了社区医疗对抑郁症的诊断情况,发现社区医生仅能够准确诊断43.7%的抑郁症患者。精神疾病由于症状之间相互重叠,不同时期症状表现不一,常被误诊。此外,精神疾病中难治性比例很高,其中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强迫症难治性比例分别高达30%、25%、30%、30%、50%。

精神科治疗手段发展受限:药物治疗起效慢、对部分患者无效、“对症治疗”、副作用较多;心理治疗患者接受度较低、治疗费用低廉、专业人员少;无创物理治疗使用条件不明确、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只能刺激皮层等;外科治疗尚未广泛推广、增加出血和感染风险、不可逆损伤、有效性待验证。

WHO发布精神卫生国际行动计划——《2013-2020年精神卫生综合行动计划》,该计划设立四项目标,即加强对精神卫生的有效领导和管理;以社区为基础,提供全面、综合和符合需求的精神卫生与社会照护义务;实施精神卫生促进和预防战略;加强精神卫生信息系统、证据和研究。

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计划”: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颁布2015年美国精神卫生领域研究战略计划,以帮助精神疾病患者、促进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体设定四项目标分别为,描述复杂行为的机制;记录精神疾病的发展轨迹,决定何时、何地以及如何采取干预措施;致力于疾病预防和治疗;加强科学研究对公共医疗的影响。

诊断的转变——研究领域标准计划(RDoC):作为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2008战略计划的一部分,研究领域标准计划(RDoC)基于行为及神经生物指标致力于分类精神疾病提供新方法;RDoC针对精神病、情绪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提出了基于基因组学、认知维度、生理特征或影像学信息的分类方法;RDoC通过综合性的、多维度的审视精神疾病的科学研究,检测个体的遗传背景、神经、生理指标和行为状态,帮助精准诊断。

学习型精神卫生系统——缩小科学与实践的差距:精神卫生系统可以从企业中学习先进的方式,比如几乎每个企业都会主动采集库存信息,记录销售和工作进展指标;近来,电子病历记录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精神卫生服务提供,同时随着学习型精神卫生系统(LMHS)的普及使得医疗服务得到了提升。

全球脑计划:瑞士、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等过分别开展脑计划项目,脑计划将极大推动神经精神领域研究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被誉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后最宏大的研究项目。

此外,陆林教授还就新技术协助绘制和操控脑环路,电生理方式评定疾病疗效,精神疾病的基因组研究,移动医疗在精神卫生的应用,精神病学领域研究技术与伦理问题,以及美国精神疾病患者的权益保护法案等向与会者给予了简短的介绍。

专家介绍

陆林,男,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药物依赖性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痴呆诊治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主任。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PI。

长期从事精神疾病的临床研究和治疗工作,在Science、Nat Neurosci、JAMA Psychiatry、Mol Psychiatry、Nat Commun、Am J Psychiatry和Biol Psychiatry等著名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总引用1万余次,其中20余篇文章的单篇引用率超过100次,在精神病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主编(译)或参编论著20余部,其中英文论著3部;申请发明专利11项,其中授权专利9项。研究成果曾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863计划项目和重大科学计划项目等多项课题。担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与爱国卫生专家委员会精神卫生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与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物依赖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毒品滥用防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精神心理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理与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同时担任国际SCI杂志Drug Alcohol Depend和Am J Addict副主编,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和Addiction编辑,Int J Ment Health Addict、Am J Drug Alcohol Abuse编委,以及Nature、Science、Nat Med、Nat Neurosci、J Neurosci、Biol Psychiatry、Neuropsychopharmacology等40余种国际杂志审稿人。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