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零钱塞进存钱罐,这个好习惯,早在兵马俑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了。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里有一条《关市律》,讲到手工业者以及为官府销售产品的人员,在收钱时必须当着买家的面,立刻把钱投进“钱戋詬”里,违者受罚。这个“钱詬”,就是当时的存钱罐。

汉代,人们给存钱罐起了个更有趣的名字—“扑满”。讲述西汉长安历史故事及逸闻趣事的《西京杂记》这样写道::“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

“扑”意为打破,装满钱的罐子要打破了才能取出里面的钱。后来,这种罐子有了更多的俗称,比如“悭囊”、“积受罐”、“闷葫芦”、“哑巴筒‘’等等。

虽然名字有别,但基本形象大同小异,其实就是个小罐子,大多陶制,也有以瓷或竹等为材料的,只在上部留有一到两个狭长的开口,开口大小则根据钱的大小设计。造型简朴,基本不做任何装饰。

不过,古人使用存钱罐,并非因为天性节俭。如前文所述,商贩收到钱必须马上放进存钱罐里,一来是因为国家对商业行为要收税,这样做便于统计赚了多少钱,该交多少税,避免瞒报;二来还可以防止有人浑水摸鱼,拿劣币换良币。

当然,扑满的功能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考古发掘情况来看,有些是时人为躲避战乱而匆忙埋藏的实用器,有些是为炫富而陪葬在死者身边的明器。或许因为“满则扑之”,出土的扑满大多被人为破坏,完整器比较少。

唐代之后,扑满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出现了相对统一的形象和风格:乍看就像个圆鼓鼓的馒头,器表也有了一些简单装饰,湖南长沙窑甚至还烧造过带有铭文和花纹的瓷扑满。陕西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收藏着两件唐代扑满,里面是空的,可能当时要销售的商品还没卖出去,商贩也就没有往里面存钱。

扑满只有入口没有出口,一度被古人用来比喻做人的道理——如果太贪心,只进不出,只得不舍,到头来就会“满则扑之”,落得个身名俱灭的下场。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