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忆秦娥”最早见于《忆秦娥·箫声咽》词。对于《忆秦娥·箫声咽》的作者为李白一说,一直以来屡有质疑者。但至今所知盛唐诗人除李白外无一人作此词,而且也只有李白才能有此气象,所以只能归于李白。

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又名“秦楼月”;因苏轼词有“清光偏照双荷叶”而又名“双荷叶”;因无名氏词有“水天摇荡蓬莱阁”而又名“蓬莱阁”;因张辑词有“碧云暮合”而又名“碧云深”;因宋媛孙道绚词有“花深深”而又名“花深深”;因明徐有贞词有“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而又名“中秋月”。贺铸词名“子夜歌”,长筌子词名“华溪仄”。

忆秦娥代表作里,最早的《忆秦娥·箫声咽》和现代的《忆秦娥·娄山关》,两者相差距1300多年,但词风极其接近,都有鲜明的盛唐气象,是我的最爱。

来,一起欣赏十二种不同的美。


▲此词句句自然,字字锤炼,沉声切响,掷地真作金石声。上片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古人对此词评价很高,誉之为“百代词曲之祖”。

▲这首词的文学水平,不多加讨论,此处单论它在词史上的特定意义。词题明确揭出“用太白韵”,是为和李白《忆秦娥》而作。李之仪是北宋人,写这首词的时候,也不过是崇宁三年(1104)前后,这首和词,全依太白《忆秦娥》韵,可见当时这首词已流传比较普遍,可证明其作者是李太白。

▲上阕紧扣题目描写子夜深闺的寂寞凄凉,下阕抒发思妇的愁苦之情,从而表现一位女子对丈夫久久不归的怨情和苦闷。本词很善于借助外物来渲染环境气氛,杜鹃、流水也成了有情之物。全词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风格凄婉,风神宛然,是一首韵味深长的好词。

▲细绎全词,画面惨淡、萧飒,情感凝重、沉痛,与作者早期那些抒写相思之情的哀婉却不失明丽的词作有着不同的韵味。这是一篇有真景物真感情的优秀词作,是作者凭吊半壁河山,对死去的亲人和昔日幸福温馨生活所发出的祭奠之辞。

▲春山春草,永远是离别情的代名词,又岂是言语所能表达的?上片开头点出春色,春草尽处实未尽,人入草色山更小。山外有山,人外却无人。目送友人消失于草、消失于山,感伤知多少!作者偏用一句“说不了”,道出情之深情之广。更妙处在结句的“又”字,一字道出此情乃旧年之情,但至今仍不见淡,怕是更加浓厚了吧。

▲词人在嗟叹前人业绩、往昔繁盛不复再现的同时,也把失地未能收复的感伤之情,揉和于其中,一并抒发出来。不管作者把自己的命运同最高统治者联系得何等紧密,残破的家园、积贫积弱的国运总在不断地扣击他的心,在光荣的历史与屈辱的现实的夹击下,也会流泻出那只能属于他自己的反省、呻吟和启示:分裂和偏安是不得人心的。

▲此词描写闺中少妇春夜怀人的情景十分真切,抒发了是组闺中少妇怀人的真切情感,这是作者五首《秦楼月》词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篇。倦灯昏,始得暂眠片刻,梦魂忽到江南,境界顿觉开阔。然而所怀念的人又在哪?梦中是否能见到?作者却不写出来,让读者自去想象。这样写,更含蓄、更意味深长。

▲词人以鸿雁的视角展示了北宋宫殿的凄凉景色,抒发出故宫黍离、国家衰亡的悲愤,也是对南宋当局的强烈指责。

▲此篇以直笔写游子离愁,暗写闺怨,两地相思、一种情愫,在萧索的秋景衬托下,更显得深挚动人。将离愁拟人化,这种写法并不多见,显得格外可贵。正肝肠寸断之时,结句笔锋一转,只写词人之居所,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须溪词》中的名篇。上片触景生情,以今昔对比,来引发亡国之恨;下片直抒胸臆,感慨时移世变、人世之沧桑。全词辞情哀苦,音调悲怆,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表现了一个士大夫对故国的忠贞以及内心无法消释的亡国之痛。

▲此词先写风扫苏堤,香销南国,月有圆缺。继写钱塘潮歇,江柳无人攀折,有一时群芳俱歇之慨,可以看出作者之寄意。“西陵渡口,古今离别”,抒发了无限感慨,也给全词增添无限情韵。

▲此词题为杨花,作者哀杨花,亦是自哀。白絮随风东西,漫无依托,常使人想起飘忽不定的人生。作者从杨花联想到自己,字里行间,隐约流露出内心的感慨。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个人认为,此乃毛主席文学水平最高的一首词。啥也不说了,多读几遍,自然就能感受到主席的宏大气象。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