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趔趔趄趄”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形容人在走路时身子歪斜,行路不稳的样子,简化写作趔趄。趔趔趄趄就是在趔趄一词的基础扩展形成的成语。

元朝郑廷玉在《后庭花》第二折中写道:“不觉地身趔趄,不觉地醉模糊。”后来,曹雪芹在《红楼梦》第24回中也写道:“贾宝玉从外边回来,见袭人不在,晴雯也不在,要喝茶与洗澡,小红立即上前献殷勤。宝玉觉得奇怪,但没有别的使唤的丫鬟,只好将就。这时秋纹、碧痕两个人共提着一桶水嘻嘻哈哈的说笑着进来,走路趔趔趄趄的,小红只好知趣地走开。”

对于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没有几个人不知道它的含义。但要问趔趄一词为什么是“身子歪斜、走路不稳”,怕是没有几个人说得清楚。本人曾经翻阅过多部字典、辞典、辞海等也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本人不才,今天就从训诂学角度对趔趄一词进行解读,如有不妥,请读者批评指正。

“趔”(liè)字是个有声会意字,左边“走”字金文写作 ,从彳从止从大,彳字表示道路,“止”字表示脚趾,引申为行走、奔跑,“大”字表示成年人。三形会意,“走”字形义为一成年人在道路上行走或奔跑。所以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走”字为“趋也。”意思是小跑。右边“列”(liè)字表声兼表意,金文写作,从夕从刀从六个小点,“夕”字表示肉、肉体,“刀”字表示刀具,六个小点表示四溅的血滴。三形会意,“列”字形义为用刀剔骨取肉鲜血淋淋。所以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列”字为“分解也。”这种解释就模糊了许多,至于分解什么?并没有说明白。后来,“列”字含义扩大,凡是分解的、分开的、摆开的,就都用“列”字形容了,引申出分列、断裂、队列、陈列、排列、罗列、名列、列入、列席、列列等。“列”字在“趔”字中就表义为分开。两形会意,“趔”字本义为行走或奔跑过程中两腿突然分开失去平衡,站立不稳。《字汇补》解释“趔”字为“趔趄,足不进也。”意思是打了一个趔趄,两腿没有办法前行。这正是“趔”字的本义。

“趄”(qiè)字是个有声会意字,左边走字金文写作,形义为一成年人在道路上行走或奔跑。右边“且”(qiè)字表声兼表意,甲骨文写作 或或,形义为祭祀的肉食,中间的横道为肉食的纹理,祭祀结束后把这些肉食平均分配给祭祀的人。因为祭祀后平分肉食需要切开,所以这个字念qiè,表示切开;因为祭祀的对象为先祖,这个字也念jū,代指祖宗,后来加示(祭台)写作“祖”。“且”字在“趄”字中由分开、切开肉食表义为变小变多、后退(分肉后往回走)。走与且两形会意,“趄”字本义为一人在行走或奔跑过程中突然腿脚失控而小步多次地连连后退。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趄”字为“趑趄也。”即趔趄。《释文》解释“趄”字为“本亦作趑趄。或作𨀥跙。”王肅云:“趑趄,行止之碍也。”即行动受到阻碍。这些解释虽无大错,但并不精准确切。

由上述分析可知,趔趄一词基本含义为:人在行走或奔跑过程中两腿突然分开失去平衡,因站立不稳而小步多次地连连后退。这正是趔趄一词的本来含义。请读者想想,自己在行走或奔跑过程中是否有过这种情况。 现在一些文字学家,把这类汉字统统说成是形声字,想来多么幼稚可笑。别人解读出来后,又自以为早就清楚明了,把这类字称作形声兼会意。其实,识文断字本来是小学的课程,所谓文字学家却整得很少有人能明白了。汉字成就了一些所谓“权威”,但中华文化之根---文字的秘密却越埋越深。痛哉!哀哉!!悲哉!!!(第230讲)

作者:范登生,二马看天下特邀专栏作家

责编:恬恬

播音:朱柄华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