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是老北京的文化标本,历经数百年雨雪风霜的“活化石”。最近这一两年,北京市大力整顿胡同环境,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让胡同留住和延续老北京的“文脉”,说大一点儿,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老北京的胡同呀,承载着多少人文历史、逸闻掌故、赤子情怀、难忘记忆,那可真是无法说清的!

几十年前,老北京的胡同“京味儿”十足。何谓“京味儿”?满嘴的“京片子”方言,见面打招呼称一声“爷”,长辈儿见了晚辈儿,笑得满脸皱纹绽放,高兴地来一句,“嘿,爷们儿!”晚辈儿恭恭敬敬地给长辈儿行个礼,嘴上说:“大爷好!”“京味儿”还是老北京豆汁儿的味道;是五月槐花香,人们在老槐树下谈古论今的味道;是说“永定门”不带儿化音、“西便门儿”要带儿化音的味道。哎呀,太多了,说不完。

胡同里的四合院、大杂院,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没有休止的“大派对”。院儿里赵钱孙李各家,家家没有秘密,留不住秘密,也没必要弄什么秘密。张家人出去上班上学了,锁上门,把钥匙留给王家的老奶奶;王家老奶奶炖一锅肉,满院子飘香,一小碗一小碗地盛好,送到每家品尝,绝不会落下哪一家。“宁舍一村、不舍一人”,这是不是老北京的情谊和味道呢?当然是了。儿时的胡同味道,透着淳朴、亲切、自然、大气,此乃北京人的“味道”。

现如今,老北京人一茬一茬减少,新北京人一拨一拨注入,胡同里不乏“南腔北调”的各地方言。新老交替是历史的必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诗所道出的是哲理。再过几十年、上百年,新北京人也成老北京人了;更何况我儿时那一茬北京人,就像发面的“面肥”,不断地发酵出老北京的味道,让这个“面团儿”持续膨胀,留住永久的京味儿。再说回胡同来,治理拆墙打洞,让胡同的面貌焕然一新,该清除的清除了,该露出来的露出来了,昨天傍晚天气极好,我在胡同里走着走着,看到西边天际的玫瑰色晚霞连成了片,霞光映照着深灰色瓦房的“山墙”和瓦垄,这情景绝不是高楼大厦所能代替的。在瓦房簇拥的院子里,一棵古老的枣树婆娑晴空,枝丫间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渐渐变红的马牙枣,煞是好看。真羡慕居住在枣树下的人家!“七月十五红圈儿,八月十五落杆儿”,这是说枣的成熟期。现在是农历的七月中旬,晴朗的傍晚、美丽的晚霞、古意颇浓的瓦房、繁茂的枣树,当然了,还有虽未露面,但诱你想象的胡同人家,正是一幅北京胡同的风景画呀,即是今天的风景,也拥有往昔的渊源。我拍着胸脯说:北京胡同,必将随着历史的足迹,走向越来越遥远的明天!

(文/关义 )

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关注我们!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