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应用于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价值

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是指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它通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本书所指的儿童绘本是指适合儿童阅读的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的图书,它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唤起幼儿各方面的综合感知能力。

随着绘本时代的到来,众多的教学实践者开始致力于幼儿同课程中应用绘本,但这样的实践多局限于幼儿园语言教学领域,这就导致绘本所蕴含的多元教育价值被浪费和埋没掉了。毫不夸张地说,每一本绘本就是一座浓缩了的美术博物馆。每一本绘本的画面风格、角色造型、场景设计、绘画语言以及出色的创意、联想、幽默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人文精神,都是可以借鉴的优秀美术资源。它们不但可以辅助幼儿理解绘本的故事内涵,而且还能丰富幼儿的视觉美感经验,提升幼儿的美术素养,引领幼儿进入艺术表现的感知领域。绘本所蕴含的美术元素为幼儿园美术教学增添了新的内容,赋予了全面的美育内涵,也凶此产生了幼儿同绘本美术教学活动。

所谓幼儿园绘本美术教学活动,是指寻找儿童绘本中有价值的美术教学点,以集体教学或区域游戏的形式呈现给幼儿,让幼儿充分欣赏、评价并利用绘画、手T等多种美术形式表现文学之美、艺术乏美,表达自己美好的童心世界。

大量资料和实践表明:当把绘本应用于幼儿同美术教学活动中时,教师能够借助绘本内容更贴近幼儿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特点,改变美术教学中忽略幼儿内在体验、轻视情感和品格培养的弊端;能够借助绘本中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画面信息易于被幼儿接受和吸收的特点,改变美术教学中忽略幼儿的审美感受、重技能培养的问题;能够借助绘本精彩的画面,改变传统美术教学中用简笔画进行示范的现状。总之,绘本作为美术教学活动的一种素材,给了幼儿一个撬动艺术的支点,能够帮助幼儿更有效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和创造美,让幼儿的艺术表现有兴趣、有情感、有准备、有支撑、有创意、有想象。

总的来说,绘本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价值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激发幼儿的内驱力,提升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绘本中那一幅幅被放大的新奇的画面,满足了孩子们对幻想世界和视觉审美的需求。孩子们手捧着图画书,一边感受着文学故事的美,一边欣赏着这些美轮美奂的图画,同时激发了对形象和画面的想象思考能力与艺术创作的欲望,提升了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比如,绘本故事《别让鸽子太晚睡》讲述了一只入睡闲难的鸽子晚上不肯睡觉,而是想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因为孩子们也常常出现。该睡而不想睡。的情况,所以故事中的这只鸽子自然就成了与孩子们有“共同语言”的好朋友。此外,绘本在构图上使用了“留白”的技法,也为孩子与鸽子“对话”。留出了无限的空间。在留白处想象添画鸽子不想睡的理由,就成为孩子的内心所需、兴趣所致。

把绘本应用到美术活动中,首先带给孩子的就是“喜欢”——喜欢绘本的好看,喜欢绘本中美的形象,喜欢运用多种工具、材料和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绘本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深刻地体会到:让孩子“喜欢画”远比教孩子“会画”更重要!

(二)培养幼儿的美术技能,增强幼儿的表达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中提到:“艺术活动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裎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然而,要践行和落实《纲要》的这一精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两种情况:

其一,幼儿对美术活动有兴趣、有想法,但什么也画不出来:当幼儿向教师求助——“老师,我不会画”时,教师往往一味地遵循“避免重视技能”这一原则,回应幼儿说:“你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这样,就导致幼儿因本身所具备的技能技巧不足而不能满足其旺盛的创作欲望与想象力。

其二,幼儿在教师的高度控制下被强行植入技能完成创作。教师常常用这样的语言指导幼儿——“这里要画得直直的才好看”“这里要用深绿色再涂一遍”“这里不要再添厕了,再添就太满了”……教师诸如此类的指导仅仅着眼于技能技巧和画面效果,结果导致幼儿成为成人控制下的“小画匠”,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正如台湾学者陈武镇所说:“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刀刃,教师教得多了,儿童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本事挣脱亦已身受其害;教师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结果,却常见幼儿为技巧不足所苦,学习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

一本本绘本,其图画的背景用色、线条构图、人物描绘等让幼儿置身艺术的海洋,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幼儿依托绘本,在无形中学习了构图、色彩、不同的表现手法等初步的美术技能,增强了创作能力。把绘本应用在美术活动中,可以让幼儿“把心中的话画出来,把画中的话说出来”。

比如,在绘本故事《乒乒和乓乓钓大鱼》中,好朋友乒乒和乓乓一起去钓鱼,它们都吹嘘自己钓的鱼如何如何大,因此就有了后面一系列造型怪异的“大鱼”。“乒乒和乓乓还会钓到哪里生长的特别大的海洋动物呢?”教师可以截取绘本中的这一情节,借助幼儿夸张、变形的绘画特征,计幼儿习得“能画大”和“合理布置画面”的绘画技能。创作中,有的幼儿把箭鱼瘦小的身体画得又肥又大,甚至把箭鱼肚子里的宝宝都画了出来(见图1-1-1);有的幼儿把乌贼的触角画得又长又大,甚至超出了纸的边缘;有的幼儿把海星的两只角画得长长的,让海星去参加高跷比赛。此时,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反复叮嘱的。你把这里画大一些”成为孩子们的自主行动。

总之,结合绘本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不仅能够让教师“教”得更自然,还能让孩子“学”得更快乐、更主动、更扎实,真正达到“有教无痕,润物无声”的境界。

(三)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发掘幼儿的创造力

儿童的想象力,在美术学习中尤其是美术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胆开放的想象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而想象力也像其他能力一样,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受到适当的刺激才能被激发出来。绘本集图画和文字于一体,比一般只有文字的故事书更有立体感和空间感。优秀绘本中的人物的形象、画面的构图等都极富创意和想象力。它们为启迪幼儿的想象与创意提供了很好的刺激。幼儿会根据图画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的个性和情感,并将自己融人故事情节之中,最后根据自己的艺术体验画出内心的情感。

比如,在绘本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中,狐狸一次次能否吃到母鸡的悬念和它滑稽可笑的动作,使幼儿的心理反复经历着从担心到喜悦的变化。最后,在小朋友的意犹未尽中,教师提出了续编故事的要求——。狐狸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并让幼儿用画笔表现出来。这时,故事情节的诙谐幽默与幼儿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摩擦出闪亮的火花。幼儿笔下的创作真是一点也不逊色于原作,不信你瞧! (见图1-1-2-图1-1-4)

图1-1-2

饿肚子的狐狸东张西望找东西吃,一扭头,发现身后有一只小猫。

图1-1-3

狐狸悄悄走过去,用它的大尾巴向小猫抽过去。没想到,小猫把身子蜷成球,躲了过去。

图1-1-4

等狐狸的尾巴落下来的时候,小猫猛地往上一跳,站到了狐狸的背上。狐狸没有办法,只好乖乖地投降了。

生活中,藏在沙发下面的“小惊喜”总是引得幼儿争先恐后地去看。因此,绘本故事《沙发底下藏着什么》就引起了幼儿的共鸣,也引发了他们的兴趣。“沙发底下还藏着什么呢?”幼儿产生了无尽的联想,并把它们画了出来。有的幼儿说:“沙发下面有好大一个冰激凌,我和好朋友一起品尝,好甜!”(见图1-1-5)有的幼儿说:“爸爸的旧车钥匙不见了,不过沙发下面又跑出一辆新车,可以让爸爸开着去工作了。”(见图1-1-6)还有的幼儿说:“沙发下面藏着一艘神奇的宇宙飞船,我可以坐着它去太空旅游。”(见图1-1-7)

图1-1-5

图1-1-6

图1-1-7

有了绘本的启迪,幼儿的创作思绪如天马行空,透着新奇,裹着灵动,彰显着“不一样的精彩”。

(四)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幼儿阶段,儿童的审美心理发展开始萌发。他们具有了简单、主观的审美倾向,表现出了初步的审美愿望。此时,绘本为幼儿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的大门。绘本图画中斑斓的色彩、精美的笔触、流畅的线条等,让幼儿能真切地感受到图画所要传达给人们的美感,就像在与图画进行一场“自主的对话”一样。这不仅陶冶了幼儿的心性,而且开阔了幼儿的眼界,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1.让幼儿自主阅读绘本,能巩固他们对审美的感知,增进他们对审美的理解

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人梅子涵说:“一个孩子每天都在向前走去,他清晨睁眼看到的第一个东西,都将变成他身体里的一个部分。”绘本中的每一抹色彩、每一页画面,绘本中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副表情,便是幼儿在发展审美能力中知觉到的“第一个东西”,它们将带给幼儿最初的审美感知。幼儿在阅读绘本时,绘本中的形象、色彩、构图等会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他们会喜欢上绘本中的某个形象或者某个画面,并且反复地阅读、仔细地观察,不放过其中任何一个细节。不过,由于幼儿这时候并不能表达“美在哪里”,因此成人常常不会把幼儿的绘本“阅读”提高到“审美”的高度。但是,“缄默知识及其教学改革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绘本中蕴含着美术、音乐、社会、自然等潜在的缄默知识,而这些知识对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所以,幼儿自主阅读绘本的过程,无形中培养了他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有目的地带领幼儿赏析,能促进他们的审美表达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发展

绘本中的故事情节、人物造型、色彩、构图等美术元素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不断强化着幼儿审美感知的第一印象与直觉反应;教师再给予,哈当的启发、引导,能够帮助幼儿将缄默、隐性的对审美的理解以外显的形式表现出来。

绘本《佩泽提诺》中主要有三大形象:“飞毛腿”“游得快”“飞得高”,这三大形象既具象又抽象,能够给予幼儿无穷的想象空间。在引导幼儿创作之前,教师引导幼儿重点观察这三幅画面,让幼儿对抽象的色块、和谐的色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观察“游得快”这一形象时,教师提出问题:“它像什么?”幼儿的审美想象远远超乎成人——“它像一只戴着皇冠的青蛙”“它像一只倒过来的水母”“它像鲸鱼”“它像鲨鱼”“它像一只被咬掉尾巴的鱼”“我看,它像一只螃蟹”……在比较这些形象身上的颜色时,幼儿更有自己的理解——“我喜欢飞毛腿,它身上的颜色很鲜艳”“我喜欢游得快,它身上的颜色是海洋的颜色,让人觉得凉凉的”“飞得高在晒太阳,身上暖暖的”……因为有了充分的欣赏,幼儿的创作超越了绘本,给了我们更大的惊喜。

绘本,不仅可以让幼儿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用自己的童心去解读世界,更能让幼儿从“美”的角度去喜欢这个世界。

(五)蕴养幼儿的童心,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主张,美术是一种教育工具,能够耕耘人的感性、促进人们之间的合作、减少人们的自私。美术教育以塑造完整的人为终极目标。对于幼儿来说,除了美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外,美术活动还有衍生的价值,即通过美术活动使幼儿获得其他领域发展所需要的态度、能力与知识技能,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由于绘本本身具有多元价值,因此把绘本应用于美术活动中,能更好地发挥美术活动的衍生价值,从而助推美术教育成为真正塑造完整的人的教育。

1.借助绘本的故事情节,能更好地落实情成教育

“画桃花”是传统美术教学中的经典活动,但教师在开展这个活动时往往只注重幼儿的创作结果和采用的创作形式,让幼儿为画而画,忽略了幼儿的情感的表达。如果教师能够借助绘本故事《桃树下的小白兔》来开展这个活动,那么就会为其注入“爱”的活力。活动中,教师可以启发幼儿像小白兔一样,将桃花瓣送给蜗牛做小伞,让蜗牛不再害怕雨淋;将桃花瓣送给毛毛虫当小床,让生病的毛毛虫好好休息;将桃花瓣送给小蚂蚁,让小蚂蚁乘着它顺利地过河。这样,一片简单的花瓣,因为有了爱的魔力,不仅促进了幼儿的创作与表达,而且丰富了幼儿的内心情感。

2.借助绘本的故事情节,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能力

教师可以借助绘本故事《小黑鱼》中小鱼合作变大鱼的情节,让幼儿合作创作大鱼,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以及一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借助绘本故事《德沃夫爷爷的森林小屋》,让幼儿在美工区富有创意地搭建理想中的森林小屋,不断挑战搭建的难点,提高幼儿的搭建水平。教师还可以借助绘本故事《奥莉薇》中奥莉薇5分钟就能完成和大师一样的作品这个情节,让幼儿尝试进行滴画创作,让幼儿更加大胆、自信地进行创作。

3.借助绘本的创意,能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教师可以借助绘本故事《100层的房子》,让幼儿在阅读和创作中进一步了解各种小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可以借助绘本故事《等等,等等》,让幼儿在续编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大鱼吃小鱼”的知识。教师还可以借助绘本故事《挖个洞,看一看》,让幼儿了解天空中会有什么样的动物、海洋中有什么样的动物,等等。只有丰富了这些知识,幼儿的创作才能游刃有余。所以,选择恰当的绘本并把它们应用于美术活动中,能够促进幼儿的自主探索,丰富他们的经验和知识。

总之,把绘本应用于美术活动中,可以让美术教学从孤立的状态中走出来,有效地发挥其整合性的教育价值。在绘本艺术教学活动中,幼儿不再仅仅学习“画画”,而是通过创作获得了更多的诸如丰富经验、拓展视野、学会感恩、读懂自我、感受快乐、自主探究、增强自信等成长所需的“营养素”。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