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现象也在我们家频频上演,吃饭提条件,刷牙提条件,睡觉也要提条件。很多时候的应对办法只能是靠“吼”来震慑,最后的结局一定是她在哭,我在气,事情还没有解决好。

孩子为什么喜欢“讨价还价”?

其实一开始,“交换条件”都是由家长提出来的,家长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往往会抛出诱惑来促使孩子去完成。“赶快把饭吃完,吃完带你去超市”“好好学习,考100分奖励你一辆自行车”“乖乖练一小时琴,带你去吃肯德基”。这些话是不是很耳熟?

慢慢地在孩子心里就会形成这样的定势:我好好吃饭不是为了自己的肚子不饿,而是因为你可以带我去超市。我好好学习也不是为了自己以后的生活,而是为了得到我心爱的东西。

吃饭,学习,写作业本来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却变成了为了家长而做,而且要做这些必须要有一定的条件,满足不了他的条件,他就有足够的理由去抗拒这件事情,比如:谁让你不让我玩游戏的,我就不好好写作业。

怎样制止孩子讨价还价的行为?

停止物质奖励,倡导精神奖励

其实,孩子想通过讨价还价来获得好处,基本上都与物质诱惑有关。一个家庭,如果养成了以物质条件来换取孩子“行动”的习惯,不让孩子纠缠也难。要多倡导精神奖励,如拥抱、口头夸奖等。因为这些精神奖励传达的信息是:我相信你能做好,你也有责任做好。

让孩子明白这些都是自己的事情

比如吃饭,明确告诉他吃饭是自己的事情,是为了让自己的肚子不饿,不是为了别人而吃,如果不好好吃饭,就要为饿肚子的结果负责。

比如学习,让孩子知道学习不是为了让家长高兴或者是为了得到一个物质奖励而学。学习是为了让自己的知识丰富,为自己的人生打好基础。

家长的“权威性”要充分发挥

现在很多家庭提倡“民主”,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等,这就导致了家长在孩子面前没有任何权威可言。虽然吃饭、学习等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但是由于孩子的自控力较差,大多数时候需要家长的约束和监督才能完成。如果家长没有“权威性”,必定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都会和孩子引起长时间的争议和讨价还价。

所以,在家庭实行“民主”之前,还要立一个规矩:任何“讲条件”的行为都不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父母有“最终决定权”。这样规定的目的就是为了设立一个底线,以保证父母的权威不受动摇。

如果孩子养成了“讨价还价”的行为而不及时纠正的话,孩子就会把“既得利益”看的很重。导致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看不到眼前的利益就不再有动力去努力,对孩子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这需要家长给予正确的引导,先了解孩子的心理,再对症下药。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