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Richard Levin)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一个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第二个是缺少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绝大多数亚洲国家的学校,本科教育是一个专识教育,一般来说,学生在18岁时就选择了自己终身的职业方向,之后就不再学别的东西了。学生是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他们一般不会挑战教授和彼此的观点,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而不是去开发独立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当然,各国教育都有各自不同的问题,但这个针对性的批评还是很中肯的,就发生在每个人身 边。

批判性思维当然不是批判那么简单

一位很喜欢我组织的艺术活动的妈妈,在听到“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这个词的时候有点纠结,殊不知,这个critical thinking的确被“批判”一词的部分中文含义给歪曲了。批判性思维的意思其实并不是“批判”,而是指一种客观评估与思考,前提当然是个人独立的判断。用不同角度客观辩证地去看待同一事物,并且提出质疑和独立的观点,同时找出足够的证据作为支撑。类似于“独立寻找真理的过程”,重要的不是“找到”真理,而在于寻找的过程和态 度。

而我们的教育和不小心当了帮凶的家长,有时受限于当下的处境和背负的惯性,难免在日积月累的标准答案的教育中,导致批判性思维这个能力的缺失。

批判性思维缺失的另一个后果,就是打开手机看到的铺天盖地的网络谣言和乐于传播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党文章。

举一个例子,关于食品污染的状况我们都非常担忧,于是今天一篇这不能吃,明天一篇那不能吃的文章在朋友圈每每以十万多的转发量疯转。

我有一个研究营养的博士朋友,她说,她特别不明白,如果我们每天根据这些恐吓信息来决定饮食的话,早就什么都不能吃了。她不懂为什么一边不敢给孩子吃“被农药污染”的蔬菜,另一边却给孩子不限量地买很多糖果。根据专业妈妈的建议,多样化摄取是当下唯一最保险的做法,因为每种毒素的量都不足以带来伤害。

当然这也是一道批判性思维的习题,我们可以有自己的论据(argument)。我们学到的argument一直是有更多争执的意思,其实不是争执,是根据自己独立的思辨独立得出观点的能力,孩子做多了卷子,需要我们帮他补一补。

被削掉的批判性思维不会因为申请到了美国名校就天然地长回来。

每年有二十七万赴美留学的学生,2015年5月在全球最大的年度教育盛会NAFSA大会上,美国厚仁教育发布了一份《2015版留美中国学生现状白皮书》,白皮书称,约八千名本科学生或硕士学生被开除,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术表现差

学术表现差表现在哪里呢?基本表现就是没有自己的想法,不会写论文,“不当使用素材”,要么写的没观点,没有多角度、有逻辑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要么就是用错了,被认为是抄袭。从作文书中学会的形式上“总—分—总”在这里不好用了。对于越来越多的目标直指国外名校的同学来说,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不容小觑的能力!

如果不去国外上学,有没有批判性思维都没问题?当然不是!从社会、行业、生活的方方面面,批判性思维缺失的问题都已经出现,只是大家还浑然不知而已。看一篇文章、一幅画、一个作品、一个事件,纷纷扰扰的真实世界不会提供唯一线索,不断理性客观地质疑、思考,多角度挖掘答案,这个过程不断演进,才可能成为独立的人,一个社会才可能有创造力、真正进步。

关于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是作为个体的人,你的思辨在哪里?如何突破“教育”为我们设定的既有程序、模式,甚至标准答案?不要谩骂网络暴力,不要随声附和十万多的标题,用批判性思维保持客观和开放,而不是一点就着、一言不合就翻船的咸 鱼。

不要让原创小孩变盗版

如何训练批判性思维?不让原创小孩成为 “盗版一代”?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可能训练“批判性思维”吗?这些问题对家长、老师虽然都是个挑战,但我认为还是可能的。而且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之下,老师也需要父母们的支持。

之前和一个做出版的妈妈聊天,她介绍自己借职业的方便给老师提供了非常多的绘本等出版物,帮孩子的班级建立了一个小有规模的阅读区,而且还介绍给老师一些国外的儿童文学课的欣赏和分析方法,自己更是亲自出马,每个月给孩子们讲故事。长期接触之下,老师也总结出了一套把绘本融入语文教学的方法,并因此得到学校的鼓 励。

更重要的是,这一做法,带动了老师把批判性思维的方法用在使用现有语文教材的课堂上。这个朋友给我举了一个例子,老师如何用一篇小学中年级课本中明显缺乏科学依据的课文,上好一堂语文课。《自然之道》这篇课文说的是一群和生物学家在海边探险的人,如何把小海龟“侦察兵”解救了而导致更多海龟被天敌吃掉的故事,并由此引发出人类要遵循自然之道的叹息。

事实已经证明,文章的写作没有科学的研究和依据。老师首先给孩子们看了一小段关于相关内容的纪录片片段,然后再学课文,之后组织孩子们讨论:这篇文章描述的情况是真实的吗?讨论结果是大部分孩子觉得真实性比较可疑,毕竟纪录片的内容有图有真相,并且出自科学方面非常严谨的机构。我想象着孩子们课堂上热热闹闹地讨论,这不就是初步的批判性思维的启蒙吗?“我认为……因为……”大胆地亮出论据才是漂亮的argument啊!

我真的很敬佩这位妈妈和她孩子的老师,既然手头必须用的资料有点可疑,却又不得不用,那不如就把它作为素材之一,而非必须背诵、默写的真理。只要用心,那么多开放的素材可以使用,同一个主题,孩子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取信息,同时也保持对话题的兴趣,真的了解自然之道比默背“唯一答案”的课文有意义得 多。

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国家年度教师”肖恩·麦库姆就特别主动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他经常组织学生就某一话题开展小组讨论,并常常变成辩论。对于课本,他说:“教师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和思考,不应只是关注课本上说了什么,更要关注这些说法背后的原因。”事实证明,在中国,这当然也是可行的。

退一万步说,如果老师基于压力或者惯性的原因,没办法接受这“额外”的工作,父母们也是可以做点什么的。一位从外企转行立志做教育的父亲,对于作文课只限于华丽辞藻的堆砌非常不满,在一次聊天当中,他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实践和做法,让我的中文系同事大呼过瘾。他的方法其实从低龄的孩子就可以开 始。

一个故事说的是国王给了全国的孩子每人一颗种子,看谁能种出最美的花,谁就可以接替他当国王。几个月过去了,孩子们都精心地浇水和照顾这种子,时间到了,孩子们都捧着漂亮的花去见国王,但有一个孩子却只捧着光秃秃的花盆。国王看到那么多漂亮的花并没有停留,他走向那个没有花的孩子,说他就是国王了。其他瞠目结舌的孩子不明白,国王解释道,因为种子都是已经煮过的,所以不可能开花,只有这个孩子是最诚实的。

故事到这里似乎很顺利,要诚实才有好结果。但是外企爸爸话锋一转,给出另外的结局:当然,可能不止一个诚实的孩子,所以拿到种子之后的几个月,有好几个孩子带着光秃秃的花盆来了,这个时候,国王又该如何选择继承人呢?据说,在这样更多可能性的情境设计上,总是有非常脑洞大开的讨论,孩子们带来的启发要远远超出原本的设计。

汤姆·安德森(Tom Anderson)在《为生活而艺术》这本书里谈道,把美学的批判性研究运用到艺术教学当中,而这种训练可能达到最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即“使学生能够成为决定在哪里以及怎样发挥作用的‘行为发起者’,而不是由他人推动的走卒”。

拥有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拥有了可以独立思考和平等对话的灵魂。艺术对批判性思维的提升是无与伦比的。通过艺术批评这个没有唯一答案的“学科”,通过学习艺术批评而提高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完全现实和可行的。运用艺术批评的逻辑和方法对艺术作品做出有思考、有依据、有基础、多角度的独立判断,这个过程就是对批判性思维最好的锻炼。

是时候放空所谓概念和方法,回归初心想一想——为什么要做教育?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到底是什么?在我们当下的艺术教育中,过多地强调了“创作”的部分,殊不知青少年学习艺术批评,应该是艺术教育中重要的部分。而这也将奠定一个独立的人未来思想、审美的基础。前提当然是艺术老师和父母允许独立思考和表达,允许每个人有所不同。

在育儿的过程中,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父母自身的批判性思维。我发现很多父母会下意识地问:“这个课程是哪里来的?”我看到一些教育项目的介绍资料,上来就是哈佛大学、斯坦福如何如何,但看里面的项目内容,跟这大帽子本质上没什么关系。

一个教育领域的投资人妈妈就很坦白地提道,一个项目之前只是普通的儿童英语培训,用不高的代价使用了一套美国的某某教材之后,业务就突飞猛进许多。得意的“换汤不换药,家长钱真好骗”的表情很难让人接受!在以制造焦虑和压力的教育市场上,父母们的批判思维、独立思考尤其重要!

择学堂微信平台(zexuetang_com),一个严肃的教育平台。共享最前沿的教育资讯,最实用的学习方法,最走心的童书产品,最优质的学习课程。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