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峥

“仁者爱人”“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慈善精神。2016年9月5日设立“中华慈善日”既是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与国际慈善事业的接轨。

今天是中国第二个中华慈善日,一起来感受下爱心人士是如何让爱传递下去的,同时也为激励更多人为慈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做能做的善事

49岁的平顶山“爱心之家”志愿助学协会志愿者王石岭在四十几年前因贫困辍学,他暗暗发誓,将来有些能力就要做善事,让需要帮助的家庭能减少些压力。他痴迷公益,熟悉的人都叫他“疯子哥”。

王石岭20年慈善事业硕果累累

近二十年,王石岭一直默默做着慈善事业,照他自己的话说:“义务为社会做些自己能做的善事。”

为让“穷孩子上得起学”,他不惜放下自己的生意,常年到鲁山、叶县、郏县等地调查走访。十几年来,他资助或通过他资助的贫困学生有千余人。当时雅安地震,他率先将自己那几天店里的销售金捐助到灾区。

家人也说他就是个“疯子”,每次下去调查走访,遇到符合资助条件的贫困生,而又暂时找不到资助人时,他总是自掏腰包进行资助。

这个夏天,他又一直奔波于鲁山各地调查、走访贫困大学新生,他就是这样一直始终做着他心里执念着的那份爱心。

感受爱心的力量

这个夏天,贝贝拉姆创始人邢品玲再一次深入平顶山,回访了“2017圆梦大学·助力放飞梦想”活动中的一些家庭。政府给他们盖了救济房,但房子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看着这些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邢品玲不禁泪如雨下。

当一行人冒着丝丝细雨走进被捐助人李园园家时,一位骨瘦如柴的老者早已站在门口迎接,藏青色的中山装在他身上略显肥大。老者动作缓慢,从门后拿出雨伞想把客人从院门口接进来,邢品玲立刻阻止老人,径直走进屋里,握着老人家的手,让他坐下。这个老人就是是李园园的父亲。

邢品玲同李园园父亲寒暄中

这时,李园园的父亲也从外面走了进来,邢品玲轻轻把眼角的泪水擦拭掉,和老人唠起家常。在得知只有父女俩人相依为命后,邢品玲当即决定除了捐助学费外,还要在孩子大学生活期间给予每月500元的生活费,以减轻这位父亲的负担。

李园园说:“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厚爱和帮助,让我能为不宽裕的家庭减轻一些负担。我会努力学习,用最优秀的成绩回报大家的厚爱。”

让爱心继续传递

邢品玲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走进李海刚和李海强兄弟俩的家。弟弟李海强已经去往长春大学报到了,只见到了李海刚和他的爷爷,是爷爷将这哥俩从小拉扯大的。看到自己的两个孙子都学业有成时爷爷很开心,但他也担忧,主要是因为学费的压力。平顶山“爱心之家”志愿助学协会为他们募捐到了这份学费,减轻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爷爷激动地握住邢品玲的手一直说“谢谢”。邢品玲让老人坐下,自己也很动情:“不用谢我们,我们也是为了社会尽一份责任,政府给到你们的还是大部分。”说着,李海刚从外面回来,邢品玲拉他坐在自己的身边寒暄起来。这位考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的男孩还稍有些陌生和拘谨,知道是捐助者来访,他很是感动。李海刚声音有些颤抖:“感谢老师、邢阿姨以及‘爱心之家’所有人,感谢您的关怀。没有你们我不知道怎么开始大学的头一年。我代表弟弟、爷爷感谢所有爱心人士。一路走来,充满对社会的感激。我们作为受助人,一定努力学习,将来事业有成把爱心传递下去,回报社会,为建成和谐社会做贡献。”

邢品玲鼓励李海刚再接再厉

李海刚、李海强哥俩自小就很懂事又孝顺,经常替爷爷分担家务及农活。邢品玲在孩子这番动情的话语下再次做出一个新的决定,现有大学生中最困难的20位学生再给予每月500元的生活补助,一年共计12万元。

邢品玲的慈善助学一直做着,默默资助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她平时都是很节俭的,“我不是不懂得花钱,而是每次到这里都是一次洗礼,我要为这些孩子和家庭做一些事情,我要让自己的行动带动一批影响一批。”她还表示,“现在社会上对慈善行为非议很多,这个不可怕,社会监督是应该的,让慈善成为在老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德事善举,这是重中之重。”

秋水与长天共一色,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他们这一行人撑起了一片天,将扶贫事业做到尽善尽美。让大家一起跟随善行的足迹,感受爱心的力量。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