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铲村

大铲村位于蛇口街道管辖,地处蛇口商业中心地带,邻近招商蛇口工业区,交通便利,人流密集。村子处于地铁二号线蛇口线东角头站及水湾站之间,周边邻近蛇口汽车站、水产码头、蛇口渔港、东角头码头、东角港六处交通集散地,地理位置优越。

村名来源

大铲村的历史,从一个拥有葱翠小山、黝黑礁石、湛蓝海水、祥和却又生机勃勃的岛屿开始。大铲岛又称大伞岛,大山岛,因外形像把铲子而得名。大铲岛为深圳第二大岛,与邻近岛屿小铲岛和孖洲合称“大小铲岛”。

1898年,在各国列强不断分割中国的大背景下,英国要求与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从而把深圳河以南一带(今日的新界和新九龙)租借给英国99年,以北土地(今深圳)归清政府管理。

专条签订后,大铲岛战略地位突显。大铲岛南为伶丁山,东为沙角,西为大角,由此进入即为内洋,为珠江口的咽喉之地。为防范英军突袭与海上走私,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在大铲岛建立海关。

自岛上设立海关后,海上商船云集。岛上植被丰富,树木丛生,常有流动的渔民、流浪者在岛上停靠、栖身。清末民初,岛上郑姓,王姓两家各开了一茶楼,接待海关及过往客商,沙滩上有临时排挡、摆卖鱼、蚝等,岛上古朴且热闹。民国初,形成了自然村庄,又因居住地为大铲岛,所以起名大铲村。

社会发展

1979年,政府号召和支持渔民到陆地定居,大铲大队社员陆续从岛上搬迁到蛇口陆地居住,划拨弯下大队土地建房,位于今公园南路以东,石云路以西,招商路以南,蛇口新街以北。面积7700平方米,每户集资200元,分配宅基地65平米,大队进行统一规划,社员自行出资兴建2层楼房。

80年代初,大铲村基本罗成,建有楼房35栋,每栋占地面积65平方米,楼高2-3层。

尽管陆地生活更加方便和富足,不少大铲人却很怀念岛上日子。那时候人单纯,有的吃没的吃,有收入的没收入的,邻里都是和谐相处,夜不闭户。那时谁家有困难,比如家里人生病了,邻居即使兜里没钱,也会送吃的喝的茶叶过去,帮对方做做饭、打扫卫生。岛上生活虽简单枯燥,却因村里人彼此常走动,话家常,心里很充实满足。

1992年7月,大铲村成立了股份公司,村民都有分红。老村民如今还住在一起,可是因为公司经营的利益争夺,随之而来的矛盾也多了起来。直到现在,一些原住民仍非常想念岛上的日子。

2000年,大铲村开始规划旧村改造工作。2002年,旧改工程实施,旧改面积77547平方米,涉及30户,规划建筑面积为4566平方米,容积率为5.98改造方向为商往城市综合体。

由于部分业主未签约和规划调整问题,旧改举步维艰,一直未有大进展。从2004年开始签拆迁补偿协议,到2014年历经十年时间仍有2户未签约

直到2015年才全部签约完毕。

有市民表示,大铲旧村荒芜对市容环境有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今迁拆了,相关问题得到解决。

解放大铲岛

1949年,考虑到深圳是通往香港和国外的重要通道,为避免与港英当局发生冲突,中央命令解放军打到宝安布吉为止,以和平方式解放深圳。经过细心的工作,10月19日下午,由粤赣湘边纵队宝深军管会主任刘汝深率领接管人员百余人从布吉开进深圳,晚7时30分,深圳各界人士在民乐戏院举行盛大欢迎会,刘汝深在会上庄严宣布:深圳镇正式解放。

设在深圳罗湖桥边的九龙海关,当时管辖着西起珠江口大铲岛,垃圾尾岛、南头桂庙、白石洲、沙头、罗湖、文锦渡、莲塘、沙头角、大鹏南澳、沙鱼涌、澳头至东边的三门岛沿海岸线16个海关支关,海关名义上归属国民党领导,但控制权掌握在“税务司”(关长)英国人经伟菲的手中。在中共地下党工作下,英国关长经伟菲同意带领全关起义。10月21日,在香港中环的九龙海关总办公室,经伟菲顺通电北京,宣布起义,解放军“九龙海关军事接管委员会”接管九龙海关。

深圳当时只是一个小镇,却是南中国的重要门户,所以,国民党军队不甘心就这样将它交给解放军,所以还有残兵在大铲岛和内伶丁岛上坚守不降。1949年11月15日,两广纵队团长袁庚派两个排组成的战斗队,由团参谋傅志刚率队攻打大铲岛。16日,经过3个小时的战斗,解放军顺利打下大铲岛,俘虏敌军170人,其中还有少将参谋一人。战斗结束后,一部分人去攻打内伶丁岛,另一部分人由曾百豪指挥,接管大铲关,守卫海岛。1950年6月大铲支关恢复对外工作,曾百豪被任命为首任关长和军代表。

大铲关

大铲关是全中国唯一一个设在无固定居民海岛上的政府机关。自1949年建关以来,一代代大铲海关人传承和发扬着“勇于坚守、勇于战斗、勇于奉献、勇于争先”的大铲精神,牢牢坚守在珠江口进境的最前哨和出境的最后一座堡垒,完成了全国海关80%的中途监管任务,海上查缉走私数量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将大铲海关打造成南中国反走私斗争的桥头堡。

作为来往港澳小型船舶进境的第一关和出境的最后一关,大铲海关是珠江口中途监管任务最重的海关,也是海上缉私的主战场。

五十年代大铲岛上的海关人员

在伶仃洋上,在南中国的出海口,大铲海关如同一座闪耀的灯塔。60多年来,大铲海关人用辛勤和智慧将大铲海关建设成“爱岗敬业的阵地,展示形象的窗口,培养人才的基地,基层建设的旗帜”。大铲是一座标杆、一面旗帜,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

清代古石碑

大铲岛上有当年清政府立的“九龙新关大铲厂界”石碑,它是深圳海洋文化历史地标的重要证物。据老海关的人说,当年这个岛上应有四块“九龙新关大铲厂界”石碑。1986年和1987年先后找到两块“光绪二十五年九月”“本关税务司立”的石碑,一块在中国海关博物馆,一块在广东省博物馆。岛上现存的两块“九龙新关大铲厂界”石碑是复制件。

九龙关大铲界石碑

2010年,岛上又出土了两块古石碑,不是界石,好像是对联一类的碑刻,现在仍可看到石碑原件。在一面新刻的“大铲雄关”摩崖石刻下,静卧着两条新发现的古碑刻。摩崖石刻的基座上刻有“大铲碑石考”,碑文介绍了这两块古石碑的来历:

道光禁烟之役……帝赏其才,乃诏使刻石勒功于虎门,纪则徐威德。光绪二十五年,两广总督谭钟麟特准在大铲岛建大铲税收关厂,置“九龙新关大铲厂界”石碑。草创之时,配有关勇84人,悉由汲水门关厂处迁入。建草房四间,小型码头,煤仓各一个,负责珠江口各口出入民船查验及税金征缴。是年,迁则徐功德碑石入大铲厂,关勇获碑文,珍袭而摹刻之……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军侵入大铲岛,尽毁岛上之物,石碑未能幸免。今碑石仅残存两块,长丈许,每字高两分许,一曰:…前翠处雄关资实力,一曰:义全身后旅栖鳌……余皆散佚。

原来这大铲岛上,还有林则徐的功德碑的残碑,这无疑为大铲岛的历史文化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综合自深圳微时光、深圳晚报等

(想了解更多关于深圳的历史和往事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