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的战争让越南饱受摧残,却也赋予了这块土地顽强的生命力和迷人的忧伤。法国是她生命中重要的过客,留下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正如杜拉斯在《情人》中所写的:“我遇见你,我记得你。芽庄这座城市天生就适合恋爱,你天生就适合我的灵魂。”

去年是玛格丽特·杜拉斯逝世20周年,整个欧洲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杜奶奶的活动。“我们不能停止,我们不能不爱”。是中国文艺青年向杜奶奶致敬而喊出的一个响亮口号。其实,很多人对杜拉斯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情人》这部电影上。于是,一个越南的海滨小城芽庄,便成了全世界杜奶奶粉丝的朝圣之地。

芽庄,是越南南部的一座海滨小城。人们都说,越南,越南越美,不仅因为那狭长的海岸线,还因为南部完整地保留着法国风情,从色彩斑斓的哥特式建筑、露天的咖啡馆,到街头随处可见的法式长棍。

芽庄奶白色的沙滩散发着温柔略带暧昧的气息,从阳光到海浪,湿润的空气到当地人说话的音调,都让人无比着迷。

融合与冲突

芽庄最有意思的地方不在于在亚洲复制出一个法国,而是把法国文化和生活方式越南化。当地人忠诚地信奉法国的风土哲学,简单来说,外来的种子,种在芽庄,长出的果实就拥有独一无二的当地味道。当地的饮食和特产香水是最好的例证。

越南凭借其充沛的阳光和合适的海拔,成为全球robusta咖啡豆的主要产地和第二大咖啡出口国。这种豆子,为数不多的品质好的用来做单品或是混合咖啡,绝大部分用于制作速溶咖啡或是供应连锁快餐店。

当地咖啡馆鳞次栉比,饮料单上最受欢迎的一是iced cream coffee,一种加入炼乳的冰咖啡,醇厚中夹着份丝滑的甜美,颇有些轻熟女的风韵;二是不加糖和奶的黑咖啡,突出咖啡豆原本的香气和味道,这是我个人更钟爱的。越南人喜欢深度烘焙咖啡豆,因而香气里带有焦糖和巧克力的甜美,喝起来没有那么酸,即使是放凉了,也一样好喝。

如果你没有买上一瓶西贡小姐香水,就没有去过越南。瓶身被设计成穿着奥黛(越南民族服饰,立领,高开叉,长袖,有点类似中国的旗袍),带着斗笠的少女,香气有多种选择,花香和木香是主流。很少有人知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售价高昂的法国香水其实产自越南。越南地处热带,当地的雨林盛产各种香料。当时的法国殖民者用低价掠夺了大量香料,并在当地建造了香水厂来降低生产成本。摆脱法国人统治后,越南人沿用殖民者留下的制作工艺,对当地的香料重新组合,调配出符合自己审美标准,传达越南风土的味道。

有序与无序

芽庄这座小城文化古迹不多,游人多是去享受碧海蓝天白沙所带来的惬意和慵懒。和其他以胡志明和大叻为代表的南部城市不同,芽庄因为历史原因多了份美国的活力和开放。1955年,美国撕毁《日内瓦协议》,取代了法国在越南南方的地位。芽庄自此成为美军在越南度假的首选。

陈富街是这座城市的主干道,覆盖了长达10公里左右的海岸线,然而这可能是亚洲最危险的海滨大道。道路一旁是椰子树成行的海滩,另一边是各大五星级酒店和大大小小的餐厅咖啡馆,并有支路通向芽庄城区。这条路的尽头是码头,停靠着准备驶往附近岛屿的船只。作为游客,无论你是外出游玩还是散步购物或是寻觅美食,这条都是必经之路。

然而,这条和淮海路差不多宽的马路却如大海般难以逾越。马路上划有横道线,却没有红绿灯。人要想穿过去,只能靠司机让路。除了应付四轮的汽车,还有两轮的摩托车猝不及防地从你面前以一厘米的距离惊险擦过。听导游说,当地政府是有意为之,以此加大车流通行的效率,刺激旅游业的发展。

我后来得出的过马路心得是:你若犯车,车必让你;你不犯车,留在原地。我们中国人习惯了变通,很快就适应了,但那些金发碧眼的老外可就惨了,经常会看到他们抖抖索索地在站在马路中央,踌躇不前。为了照顾这些人,很多高档酒店派了个门童站在门口,专门护送客人过马路。

到了晚上,这条路的无序和混乱倒是延展出了另一种生机。本就不宽的人行道上挤满了各种小摊贩。有的摆出两张桌子,四把小椅子,就成了一个简易的大排档;有的推着餐车,卖banh mi和龙虾;有的架起一个炭炉,烤玉米和海鲜;有的小贩手里挎着个篮子,里面装满了椰丝年糕,随走随卖;有的把椰子壳、珍珠贝做成手工艺品摆在地上叫卖。

再加上这里的咖啡馆和餐厅都采用欧洲敞开式的门面,在露天区域放上桌椅。说来也奇妙,客人、服务生、摊贩、行人混在一起,却又互不影响。空气中弥漫着香甜的烤玉米味、呛人的烟熏味、人的汗味和海风里淡淡的咸味。就这样边吃边逛边躲让人流和车流,嘈杂而喧嚣的夜就过去了。

文字:高层 | 责编:金晶 | 图片:视觉中国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