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资料分析商族的崛起轨迹,商人替夏是早有准备并精心谋划的。《庄子 让王》就记录了商汤为灭夏曾经问计于卞随、瞀光两位智士的故事,但这两位都不够给力,最后商汤还是找来伊尹帮忙才把事情给办妥当了。

《吕氏春秋 离俗篇》也有类似的记载,只是称呼第二位谋士为务光。这两则记录直接揭示了商汤灭夏是处心积虑的,像他这么聪明并决意振翅冲天的人自然明白国际联姻和远交近攻的韬略,迎娶太太从逻辑上将肯定当考虑能帮助其事业的大国公主而不是随便找个美女结婚。

回顾商朝往事及其诸侯格局,西土的姒姓有莘氏和东方的有姺氏都够得上大国的资格。有莘氏一直到商末都是有分量的大国,东方的姺方或姺人族群(其领地大致在鲁豫皖苏四省交会地一带)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势力。

《左传 昭公元年》有云:“虞有三苗,夏有观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

三苗曾经不服帝舜而遭中原军队的讨伐,五观(相传为造反的夏王室子弟)和有扈氏曾经与夏朝打别扭,徐与奄都是周初东方大反叛的主力军,尤其是徐方在西周时代几乎从头到尾都时常给周天子添麻烦。

依次类推,姺人对商朝来说也不是个善茬,这是个有能力向中央政府叫板的强国或强族,实际上甲骨卜辞也证实了姺方在商代与王国为敌的情形。

而散布于中州地带的可能系高辛氏后裔的“有辛氏”,不仅从古籍来看他们在三代并没有干出过什么特别需要人关注的大事情,而且作为商国的战略盟友,其地理位置与合作价值也远不如夏王廷西侧的有莘氏或东南的有姺氏优越,无论嵩县还是伊川都过于靠近夏王廷之所在了。

东方有姺氏有资格被商汤选定为盟友,然而假如商汤夫人是姺国公主,则很难解释后来姺人与商朝长期敌对的现象,这在相当重视姻亲和睦关系的上古时代显得很不合情理;而商王室对雍州东部的崇邦和有莘氏等姒姓诸侯国则一直优待有加、以礼相待,包括此间的计氏也被古人认为是伊尹子孙的封地。

古籍多支持伊尹来自商国以西的说法,只有《楚辞 天问》相反。“成汤东巡,有莘爰极(及),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屈原这段诗文说:商汤是在巡视东方时和“有莘氏”(实际当是有辛或有姺)建立了联系,怎样得到地位卑微的小臣伊尹呢?是托了迎娶旺夫贤内助的福。

综合来判断,商汤夫人是西土有莘氏公主的可能性最大。

几乎所有古籍都一致认同伊尹的主要贡献是“间夏以乱夏政”。

“古本竹书纪年”说:“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

《国语 晋语》亦云:“妹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

《孙子兵法 用间》把这事作为经典案例提及:“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

《尚书 商书》的《汝鸠》与《汝方》两篇虽然正文佚失,但其序文提到:“伊尹去亳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入自北门,乃遇汝鸠、汝方。作《汝鸠》、《汝方》。”

《史记 殷本纪》的说法类似于《尚书》:“汤举任伊尹以国政。伊尹去汤适夏。即丑有夏,复归于亳。”

很明显,伊尹曾经为了革命而深入虎穴,而且居然还把王后妹喜(古籍记作元妃,即夏桀正妻)都拉下水了。连屈原说到这桩怪事时都感慨万千:“妹嬉何肆,汤何殛(吉)焉?”

同时,不少古籍反映的商汤、夏桀与伊尹三者之间的关系还颇复杂。

《孟子 告子下》云:“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

《鬼谷子 忤合》也说:“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貌似伊尹多次立场动摇,反复纠结之后才最后决定为商人效命。

《战国策 苏代为奉阳君说燕于赵以伐齐》也有一段相关的奇怪记载:“伊尹再逃汤而之桀,再逃桀而之汤,果与鸣条之战,而以汤为天子。”

《孟子》、《鬼谷子》和《战国策》的说法已经让人困惑,而《吕氏春秋 慎大》的内容就更精彩而花絮繁多了。我们不妨摘录其主要内容,正好也都是关于夏桀、商汤和伊尹的事情:

桀为无道,暴戾顽贪,天下颤恐而患之,言者不同,纷纷分分,其情难得。干辛任威,凌轹诸侯,以及兆民,贤良郁怨。杀彼龙逢,以服群凶。众庶泯泯,皆有远志,莫敢直言,其生若惊。大臣同患,弗周而畔。桀愈自贤,矜过善非,主(王)道重塞,国人大崩。汤乃惕惧,忧天下之不宁,欲令伊尹往视旷夏,恐其不信,汤由亲自射伊尹。伊尹奔夏三年,反报于毫,曰:“桀迷惑于末嬉,好彼琬、琰,不恤其众。众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皆曰:“上天弗恤,夏命其卒。”汤谓伊尹曰:“若告我旷夏尽如诗(是)。”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伊尹又复往视旷夏,听于末嬉。末嬉言曰:“今昔天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与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伊尹以告汤。商涸旱,汤犹发师,以信伊尹之盟,故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未接刃而桀走,遂之至大沙,身体离散,为天下戮。不可正谏,虽后悔之,将可奈何!汤立为天子,夏民大说(悦),如得慈亲,朝不易位,农不去畴,商不变肆,亲郼如夏。此之谓至公,此之谓至安,此之谓至信。尽行伊尹之盟,不避旱殃,祖伊尹世世享商。

《吕氏春秋》的这段文章有夸大失实之处,比如把夏桀形容得十恶不赦,而且还嘲笑他好发白日梦,战场上做逃兵。另外,汤当天子后天下人情绪过于稳定明显不符合事实!不过,文章反映的夏王国民怨积重,伊尹向汤哥传送情报,两人盟誓灭夏,商汤不顾大旱出兵,伊尹被世代商王室祭祀等事情却都应该不是生造出来的。

正好清华简《尹至》也说的是伊尹与商汤相会并盟誓以及灭夏之战的事情,其全文如下:

惟尹自夏徂白(亳),禄至在汤。汤曰:“格,汝其有吉志。”尹曰:“后,我来越今旬日,余微。其有夏,众□吉好;其有后,厥志其仓(爽),宠二玉,弗虞其有众。民沇曰:‘余及汝皆(偕)亡。’惟灾虐德暴,重亡。典夏有祥,在西在东,见章于天。其有民率曰:‘惟我速祸。’咸曰:‘害今东祥不章?’今其如台?”汤曰:“汝告我夏隐,率若时(是)?”尹曰:“若时。”汤盟质及尹,兹乃柔,大禜。汤往征弗凫(服);挚度,挚德不僭。自西残西邑,戡其有夏。夏播民入于水,曰战。帝曰:“一勿遗。”

这篇文献的主要意思是:伊尹从夏赶往亳去见商汤,告诉了商汤夏王国内部的混乱情况并商量下步行动方案。俩人最终盟誓灭夏,于是彼此心安并安排祭祀禳灾事宜。

汤带兵出征攻城略地,伊尹做他的参谋并妥善处理占领区的行政事宜。商军在亳都以西的军事行动很顺利,沉重打击了夏王国。夏人动员其民众在河流旁侧布阵,与商军交战。夏桀还发布命令说:“把对手全部要歼灭。”

“伊尹间夏”大体上就是上面所述的情况。

除了颠覆夏王国之外,伊尹在安定新朝政局方面的功劳前面已经提到过。需要注意的是:《容成氏》认为伊尹是在商汤赢得天下后方才出任总理的;这个说法与传统观点相异,但是却多少得到了《楚辞 天问》的印证。

《天问》有云:“初汤臣挚,后兹承辅。何卒官(宫)汤,尊食宗绪?”诗文前两句的意思很可能是指早先商汤只是把伊挚当臣仆对待,后来才委以宰辅重托;而过去通常理解为伊尹本是陪嫁的媵臣,后来被商汤发现其才能而抬举为辅弼。

总之,擅长策划和管理的伊尹是成就商汤霸业的旁人无法替代的助手。所以《诗经?商颂?长发》里盛赞他“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周代齐器《叔夷钟》铭文也颂扬其“伊少(小)臣佳辅,咸有九州,土禹之堵(绪)。”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

源自 新诸子论坛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