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

[敦刻尔克]

于昨日正式在中国内地上映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是神作还是吹捧过度

各位看官终于可以去影院自行验证

既然

“克里斯托弗·诺兰”

这7个字已经是最大招牌

我们也就闲言少叙

直入主题

诺兰推崇自己国家的前辈希区柯克,同样,所有的诺兰电影本质上都是悬疑片,从早期的[追随]、[记忆碎片],到后来的[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直至今天这部[敦刻尔克]也不例外。

▲[追随]CC版海报

只是这次,他拍了部在很多层面上都“反诺兰”的电影。

首先最明显的就是极简化叙事。诺兰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自己本没打算写剧本,后因拍摄现场的不可操作性而被制片人妻子“喝止”。

▲看来诺兰也是个“妻管严”

无剧本拍摄对于一个商业片导演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但在文艺片领域却很常见。这说明,在诺兰最初的构想里,他想把这一历史事件做一次实验性质的影像化改编:轻剧情、重场景。

果然,我们看到的成片就是故事推进基本不靠对白,这对诺兰的确是一次不小的挑战,也是对观众的一次不小挑战。

在诺兰以往的片子里,能看到细密编织的剧情结构、层层推进的悬念设置,观众会在他精心构建好的逻辑陷阱里一次次跳进跳出,感受那种抽丝剥茧的快感。

▲[记忆碎片]:当你以为自己终于看懂了主人公的行为逻辑,最后却发现,他骗了自己也骗了你

如果把诺兰电影看作希区柯克电影升级版的话,这种悬念迭出的感觉是极度依赖剧本设计的。倘若前期未能好好打磨剧本,则根本无法做出这种精密繁复的效果。

如果你抱着之前这种“典型诺兰电影”的期待走入影院,恐怕要失望了。因为[敦刻尔克]仅有76页剧本,与其说是剧本,不如说类似一个故事大纲。而真正充实这部电影的,是场景、画面,还有演员的动作和眼神。

诺兰也语带“骄傲”地说:

“我很高兴自己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有能力从电影公司拉来上亿投资给自己拍一部反潮流、实验性电影的导演。”

▲故事和画面的洗练是诺兰极力追求的

[敦刻尔克]另一点“反诺兰”的地方在于角色个性的模糊化处理,以及注重群像描摹有人认为影片缺乏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塑造,但这应该是诺兰刻意为之。

战争的大环境下,敦刻尔克海滩麇集着40万士兵,个体必须服务于集体,这时去过多关注某一个士兵,不仅容易以偏概全难以让人信服,更会显得矫情。

当然,诺兰完全可以自己编写几个角色出来,交待他们的前世今生。但他选择在历史之前保持谦卑的态度,拒绝过多的戏剧化演绎,这种低姿态值得赞扬,总比胡乱加戏强得多。

▲小鲜肉们的表现都在合格线以上,演出了真实感

除了全程面罩稳定发挥的汤老湿,戏份较多的指挥官扮演者肯尼斯·布拉纳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说迈克尔·凯恩老爷子这次没有露脸是一大遗憾的话,那么肯尼斯·布拉纳的优异表现一定会让你心生宽慰。

▲肯尼斯·布拉纳

不过,迈克尔·凯恩还是以另一种形式参演了该片——诺兰证实,电影开始没多久,英国皇家空军听到的那一段广播就是凯恩配的音

诺兰只是单纯地希望凯恩能参与这部影片:

“而且,这可是迈克尔,他可一定要出现在我所有的电影里。”

[敦刻尔克]的极简主义还体现在,它抽空了价值评判,片中没有敌人的身影、没有德国士兵的脸庞,什么纳粹邪恶盟军正义统统没有,连配乐都特地摒除了旋律,几乎完全成为烘托悬念的工具。

整个氛围都是非常中立冷静的,诺兰甚至专门改了几个剧本中过于残酷的情节。譬如在最初的版本里,那位法国士兵被海上燃烧的机油烧死;成片中,这一幕被淡化,是有几个人身陷漂浮的燃油大火,但多处于后景。

▲海上燃油起火

为什么要改掉?因为诺兰不想拍出反战的味道,他希望电影的立场只是还原历史而非判定历史。于是,电影剩下的就是一场纯粹的逃杀游戏,这也让[敦刻尔克]的悬疑因素更为显著。

而助推诺兰影像叙事的,当然就是“寂寞大师”汉斯·季默的配乐。他的配乐在诺兰电影中的地位不必赘言,有德国观众笑称:

“我们德国人是最好的——不仅为你们提供了历史事件,还贡献了配乐大师(汉斯·季默是德国人)。”

▲季默和诺兰

此次寂寞大师的配乐更具实验性,甚至这种完全摒除旋律的曲子还能不能叫“配乐”都值得商榷,它更像一个节拍器,时刻在给[敦刻尔克]带着节奏,难怪有影迷调侃诺兰电影是季默音乐作品的MV

因此,姜君并不同意有人说的配乐太满的问题,如果这本身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配乐,而是让配乐参与叙事,那还何来“满不满”的问题?它自当保持在场不能缺席。况且这样无旋律重节奏的配乐只会引导情绪,不会煽动情感,“滥用不滥用”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

不过观影过程中声音太大倒是真的,导致震得人听不出配乐的层次感,只剩一阵阵轰鸣,此为败笔。

▲老兵们说电影比敦刻尔克撤退现场还吵

诺兰电影总能带给我们最震撼的视听体验,寂寞大师的配乐也只有在IMAX影院内才能与画面一起最完美呈现。

夸完一通

就得说说毛病

皇帝的新衣对诺兰不是啥好事

即使已在很多影迷心中封神

但他毕竟离大师仍有一步之遥

一句话概括

这是部能力没完全跟上野心的作品

▲为最大程度减小空袭伤亡,士兵们长条状站到堤坝上

具体来说有三点。

第一,试图极简化叙事,却未见高光之处。

拍片不写剧本或只写故事大纲在大导演中并不罕见,香港的王家卫、韩国的洪尚秀都擅长即兴创作。他们会在拍摄现场寻找灵感,作品往往形散而意不散,且会有不少镜头或对白惊为天人。

可惜,[敦刻尔克]虽然做到了用画面叙事,但总体略显平淡,一些场景、对白以及人物塑造,都只是功能性存在,它们明显单纯服务于导演意志和主题表达,新意欠奉。

例如,基里安·墨菲的存在只为反衬参与救援的普通英国民众之英勇,他的任务就是“怂”:

还有请告诉我这位小哥到底是怎么死的?就是被墨菲兄推了一把然后撞了下头就英勇牺牲了?

这就叫功能性存在:这个角色的价值就是以死来阻挡墨菲的怂,然后在死前表达下“我的生涯一片无悔”,他弘扬英国主旋律的任务就算光荣完成了。

否则我真不知道这小哥的命运为何如此悲惨。

第二,试图多线索推进故事,却仍显平淡乏味。

影片仍是诺兰喜欢的多线叙事,但也同样犯了他“强行多线”的老毛病。这一点在[星际穿越]中已露端倪,有些线索过于鸡肋,像是硬凑出来。

比如天上这边已经要进黑洞了,地上劳模姐还在不紧不慢地烧玉米地:

这两段时空被平行剪辑到一起同时推进,虽有“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宏伟广阔之感,但烧玉米地和掉黑洞孰轻孰重还是一目了然的吧?

两个事件的戏剧张力明显不在一个层次,强行并列反倒让观众捉急:都这时候了就别来回切了,我们只想赶紧看看黑洞里有什么!

这次[敦刻尔克]倒是层次分明,海陆空三条线,港口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时,三段长度大小完全不同的时空,被交叉剪辑统一在107分钟内,最后交汇,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这个设定足够大胆,但执行得却比较一般。最后看下来,几条线都讲了,但哪条线都没让人印象深刻,主次不够分明。

▲空战几乎由全程口罩遮面的汤老湿撑起,他又像[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里那样只能靠眼神表演了

像十几个人在一条搁浅的船底堵枪眼、还煞有介事地讨论哪个人应该出去送死(出去一个人和不出去有差别吗?)这种略显尴尬的支线剧情明显着墨太多,与宏大的空战及海上救援并列,看到最后,我似乎忘了船底那帮人到底获救了没有。

你可能不服:那什么是主次分明?很简单,看看真正的电影之神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两段式结构,清晰明了,中间以新兵自杀的枪声作划分;

第二段重点放在一个典型战术“围城打援”之上,既突出了战争惨烈,又暗喻了美国深陷越战泥潭,被“围城打援”、越陷越深。

第三,试图开拓战争片新天地,却镜头语言贫乏。

[敦刻尔克]的摄影运镜称得上考究,毕竟掌镜的是诺兰老搭档霍伊特·范·霍特玛(曾合作[星际穿越]),但也仅止于考究。

▲霍伊特·范·霍特玛(Hoyte Van Hoytema)

诺兰想尽力以影像叙事,可镜头语言实在乏善可陈,没有惊艳的场面调度,也没有出神入化的剪辑,若不是寂寞大师的配乐强撑,说[敦刻尔克]是“昏睡大片”也不冤枉,总体只能说平庸。

譬如一艘驱逐舰遭轰炸着火的段落,从起火、船体侧倾、到纷纷跳船、直至最终沉没的过程,景别和机位变化不多,也并未有刁钻的拍摄视角,你可以说这是冷静呈现,但至少詹姆斯·卡梅隆镜头下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更别说诺兰的老乡乔·赖特,他在[赎罪]中那个经典的5分钟敦刻尔克海滩长镜头,则结结实实给[敦刻尔克]的场面调度上了一课。

而且,一些大场面镜头交待不足,几个数十人的场景过后,30多万人就撤完了,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以点带面的效果未能完全达到。

当然,出于尊重历史的考量,牺牲戏剧性也是必然,在这样的情境下,诺兰之前最擅长的剧情反转(敦刻尔克大撤退结局已定,悬念丧失)和奇观场面展示([敦刻尔克]只能尽力还原历史,不能像[盗梦空间]那样在梦里肆意驰骋)都无法施展,有平庸之处情有可原,至少差的地方也都在及格线以上。

毕竟,诺兰是人,真的不是神。(可能有人不信)

▲“求求你们别给我造神了,我也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我也会端着保温杯泡枸杞……”

虽然[敦刻尔克]不一定是

路人观众钟意的那盘菜

但对诺兰稍有些了解的影迷

接受起这部电影来也并不困难

尤其是[敦刻尔克]的优点也很突出:临场感、沉浸感、压迫感强。一些撤退场面的近景镜头,会帮助观众更好地代入影片情境,从而一起和士兵分秒必争、神经紧绷。

▲海天一色的空战场面有一种极简的美感

影片的战争声效设计也非常真实,从枪声、鱼雷爆炸声、到斯图卡轰炸机俯冲时近乎令人魂飞魄散的尖啸、还有战机座位舱内金属板摩擦颤抖的声音,都完全到位。

最重要的,[敦刻尔克]的悬疑气氛营造的确达到了诺兰预期,总的观感就是两个字:真实

而所有这些无与伦比的视听体验,也只能在IMAX银幕上才能达到最佳,诺兰再次以自己的电影雄辩地证明了进电影院观赏电影的必要。

▲诺兰使用IMAX胶片摄影机拍摄中

[敦刻尔克]有70多分钟、占全片百分之七十的画面均由IMAX15孔65毫米胶片摄影机拍摄,这是全世界最高分辨率的IMAX摄影机。在IMAX影厅,这些画面将以IMAX全画幅格式独家呈现,铺满整块IMAX大银幕。

▲普通画幅和IMAX画幅呈现的画面内容,你会发现这是两部电影

跟随诺兰的镜头,一起与敦刻尔克海滩的士兵在IMAX银幕上共进退;跟随汉斯·季默的配乐,凭借IMAX激光校准的数字环绕音响系统,在1940年的英吉利海峡激情澎湃。

找到离你最近的一家IMAX影院,相约[敦刻尔克],刷起来吧!

TIPS:国内三座城市东莞、哈尔滨、昆明,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IMAX激光版[敦刻尔克],同IMAX胶片版,画幅比为1.43:1。三家影院分别是东莞万达影城华南MALL店,哈尔滨泰莱时代IMAX影城,以及昆明LCC广魔IMAX影城,所以有机会刷激光IMAX版[敦刻尔克]的千万别错过哦~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