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1607—1684),阳曲县西村(现为太原市草坪区向阳镇西村)人,初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公佗、朱衣道人、石道人、松侨等,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医学家、书画家,是一位有巨大影响、坚持民族气节、多才多艺的重要学者,傅山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

傅山世出官宦书香之家,家学渊源,曾祖傅朝宣曾为宁化府仪宾、承务郎,祖父傅霖累官山东参议、辽海兵备,颇有政绩,其父傅子谟终生不仕,精于治学。傅山少时,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勤奋好学,博闻强记。又在三立书院得到明末耿直之臣袁继咸的指导和教诲,不仅学业精湛,而且养成重气节的品行。傅山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经学、先秦子学、佛经道藏、医学、书法、绘画、诗词、音韵、训诂之学甚至武学等各方面都有较深造诣,其涉猎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堪称大师。

傅山广泛阅读先秦诸子的著作和儒学、佛教、道教的典籍,有所取舍地从中吸取了大量适应时代需要的思想,提出了许多闪烁着时代精神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四书》《五经》与诸子一样,都是时代的产物,为特定时代服务。他说:“今所行《五经》《四书》,注一代之王制,非千古之道统也。”他的学问文章,追踪当时的进步思潮,赞扬具有革新精神,被明朝统治者视作洪水猛兽的李贽学术思想和刘辰翁、杨慎、钟星等节高和寡之士的文风。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后,傅山一反清初一般学者以经学为中心的研究范围,而是独辟研究子学的途径,冲破宋明以来重理的羁绊,开拓了新的学术研究领域,成为清代研治诸子的开山鼻祖。

他的诗赋,继承了屈原、杜甫以来的爱国主义传统,主张诗文应该“生于气节”,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为衡量标准。傅山一生著述颇丰,可惜所著宏论,大都散失,留存于世的仅《霜红龛集》《两汉人名韵》两部,其余只存书名和篇名。

傅山书法

在书、画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颇深。他的书法功基深厚,全祖望《阳曲傅青主先生事略》云:“工书,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兼工画。”他的小楷《千文》直追钟王,朴实古拙。他八九岁时即从钟繇入手,继而学王羲之、颜真卿,至二十岁左右,已“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无所不临”。并突破前人,创造性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理论,书法豪迈不羁,当时评价“在王铎之上”,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的画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所画山水、梅、兰、竹等精妙绝伦,被列入逸品之列。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称傅山“善画山水,皴擦不多,邱壑磊珂,以骨胜。墨竹亦有气。兼长分隶书及金石篆刻”。《图绘宝鉴》评论说“其才品海内无匹,人不能尽识也”,赞誉他的山水画突破传统技法风骨,卓绝于世。

傅山在医学上,也有巨大成就,内科、妇科、儿科、外科均有很高的技术,而尤以妇科为最,当时人称“医圣”。其医著《傅氏女科》《青囊秘诀》,至今流传于世,惠及医界,造福于人。傅山极重医德,对待病人不讲贫富,一视同仁,在相同情况下,则优先贫人,对于那些前来求医的阔佬或名声不好的官吏,则婉言谢绝。对此他解释为:“好人害好病,自有好医与好药,高爽者不能治;胡人害胡病,自有胡医与胡药,正经者不能治。”

傅山作为封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一生中处处表现了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和气节值得我们学习。但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和正统思想的作梗,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夹杂着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打着大汉族主义的烙印,这是其局限之处。

责编:武 岭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