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其要义在于说明自己出身卑微,无心于仕途。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吗?请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记述: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由此可知,诸葛亮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布衣百姓,而是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名门之家,不仅其父诸葛圭担任过太山郡丞,而且其叔父诸葛玄与割据一方的军阀袁术、刘表都过从甚密。另外,其族兄诸葛瑾仕于吴,官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其族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可见诸葛氏家族称得上名满天下的世家大族,只是诸葛亮这一支在其父、叔相继去世后家道中落,他才象征性地参加了一些田间劳动。

其实,与其说诸葛亮躬耕于畎亩,不如说他隐居以待时。所谓“躬耕”,只不过是高士的一种姿态而已。这一时期,诸葛亮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广交游以博取名声,二是借联姻以扩大实力,三时观时局以待机出山。诸葛玄来到荆州之后将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祺,庞德公(庞统的叔父)的儿子庞山民娶诸葛亮的二姐为妻。诸葛亮又迎娶了“黄头黑色”的黄承彦之女黄硕。《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曰:

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通过联姻,诸葛家族成功地在荆州世族之中为自己织就了一张关系之网;通过交游,诸葛亮在荆襄一带的名流社会名望日高;通过观察时局,诸葛亮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此时此刻,诸葛亮犹如一只羽翼丰满的大鹏鸟,只等展翅高飞机会的到来。

机会果然不期而至。公元207年,刘备被刘表安置在新野县。新野地狭人少,与刘备的远大志向相去甚远,于是他积极延揽人才以成大业。于是,荆襄名士纷纷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其中既有其友徐庶,又有大名鼎鼎的“水镜”先生颍川司马徽。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记述了这一情况:

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如果说交游扬名只是诸葛亮步入仕途的敲门砖的话,那么,洞悉天下大势、富有真知灼见才是赢得刘备信任的真功夫。“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诸葛亮志在天下;“隆中对”分析时局及发展趋势,表明他早已做好经营天下的思想准备和知识贮备;“不可屈致”、“三往乃见”,乃是隐士抬高身价、待价而沽的手段。由此看来,《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之说,与诸葛亮生平思想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应当是位高权重的诸葛亮为了消除后主刘禅及朝臣的疑虑,表明自己并无专权之心、非分之想的政治宣示。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