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时期的奸雄,大家第一反应都是曹操,后人称其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不过也有人对此分析过,说奸雄应该是刘备。这里小编将再次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三国真正的奸雄其实不是他们两,而是另有其人。

一代奸雄的由来?

《新三国》中反面人物的典型代表曹操、司马懿。前者尽管挟天子而令诸侯,被后人而斥骂为“奸雄”,但后者司马懿比其更有过之而无及。司马懿是个老谋深虑,能献媚能隐忍的人物,曹操虽然也是奸雄,也洞察了此人的深机,一直排挤和防范,但历经曹氏四代,司马懿终垄断权政,灭蜀,灭吴,统一了三国。如果说曹操是正大光明的一代奸雄,而司马懿则是韬光隐晦,不折不扣的一代超级“奸雄”!

分析:电影和电视中的人物,与正史和传记中刻化的人物多少会有出入。然观司马懿在剧中所展示出来的形象,连聪明绝顶的曹操虽能看透此人,也无法防范到此人。可见,此人比之韩信都强过不知多少倍,在与诸葛亮的斗智和斗勇的较量中,虽然始终未能战胜诸葛亮。但将诸葛亮拖死,并在后来与魏王多次权利较量中而笑到最后,不禁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用来衬托“既生亮,何生司马”可能更加符合该“剧本”,让我们感叹“英雄的苍凉”!

司马懿,因为传统戏剧和民间传说等原因,他同曹操一样,在人们心目中都是白脸奸臣形象。尤其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他被描绘成了一个集冷酷、阴险于一身的奸臣。其实,历史上的司马懿却是一个聪慧明达、忠贞坚毅的长者,他一生极富自知之明,特别是在攻守之道上,从来不打无把握之仗,三国后期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公元227年,魏将孟达因为魏文帝去世,唯恐自己失宠,于是私下与诸葛亮联络,打算弃魏降蜀。司马懿得知这一情况,立即去信抚慰孟达,同时不顾千里行程,以日行75公里的速度进军,仅用8天就抵达上庸,而孟达这时尚在梦中。16天后,司马懿破城,将孟达处死。等蜀国救兵来到,一切已成定局。

公元231年,诸葛亮兵出祁山伐魏。司马懿知道蜀军远来缺粮,求战心切,加之诸葛亮足智多谋,难以对付,于是据险扼守。诸葛亮求战不能,果然引兵退回。魏将张郃请求截击蜀军后路,司马懿不允,只是尾随观察。到达祁山后,诸将纷纷请战,司马懿登山修寨,依然不允。众将当面指责他畏蜀如虎,他不加理会。5月,众将向司马懿施压,伺机进攻蜀军,结果战败,只得退保营寨。6月,诸葛亮退军,张郃追击,结果中伏身亡。

司马懿从此更加坚信防守策略的正确性,面对诸葛亮咄咄逼人的进攻,从来不与争锋,甚至在诸葛亮赠送妇人首饰羞辱他时,他也欣然接受,忍辱负重,仍旧按兵不动。无奈的诸葛亮终于在壮志未酬的忧伤中死去。失去诸葛亮的蜀国,再也无法对魏国构成严重威胁。司马懿的防守政策取得了重大胜利。

司马懿精明之处:

  1. 司马懿深谙兵法要领,对敌打击往往动如脱兔,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2. 司马懿不但擅长进攻,而且精于防守。

纵观司马懿用兵之道,仍能领略到一种处事不乱、稳扎稳打、游刃有余的大将风度。这种风度源于他知己知彼、能退能进、擅长攻守的修养,非常值得后人品味、借鉴和学习。

学习司马懿王者之气的重要性

  • 新手很喜欢进攻,一开始很多人也是喜欢进攻。

  • 最后发现,防守才是稳定盈利的必要条件。

  • 最近几年,一直锻炼防守,苦练、悟性、不断学习。

  • 以退为进,以守为攻。

  • 懂得空仓,已经过了第一阶段。

  • 懂得防守,已经达到第二阶段。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