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圈,几乎人人都在“一元买画”。

话说我看到也特别感动,买了不止一幅画,

每一幅都好喜欢。

这些画背后的作者,

患有智力障碍、脑瘫、自闭症,

从7岁到33岁。

无论这些画背后是怎样的故事,

初衷和意义都是好的。

但看到大家都那么热情的在朋友圈转发分享,

那么热情的表达自己的关爱,

那么热情的付出这充满爱的“一元”,

有些话,我不得不说一说。

我们经常会看到,

媒体上报道说,

某某自闭症的孩子拥有惊人的画画天赋,

他们会告诉你自闭症的孩子虽然有交流障碍,

他们却在某些方面呈现出超人的天才。

但,事实是,

这种“天才”的自闭症或智力障碍的孩子,

是少之又少的。

你所看到的这些画,

大多数就是一个年轻人或一个孩子,

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方式。

因为他们无法很好地用语言来表达,

所以画画成为他们和世界交流的最好的方法。

所以,我想说的是,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样的。

当他们还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时候,

都爱用画画来表达自己。

在画画的“天赋”这件事上,

我们的孩子,自闭症的孩子,智力障碍的孩子,大多都是一样的。

但为什么我们会被这些“特殊孩子”的画如此感动,却很少被我们自己孩子的画感动?

因为有人预设了这些是“特殊的人“,

所以我们在看到这些画的时候,

想象出了画背后那个人的样子,

他的故事,他的生活,他的感受和心情,

所以,我们被感动了。

而当我们看到自己孩子的画时,

我们却很少用心去感受画背后那个孩子。

我们甚至会挑剔说他们画得不像,

会要求他们这样画那样画,

却从不曾好好听听他们说说自己的画;

我们把他们送去各种画画培训班,

却没想过跟他们一起去感受画画背后的意义。

我记得小米大约3岁的时候,

第一次,在一张纸巾上画了三个小人手拉人,

爸爸、妈妈和自己,

就是那个年龄孩子典型的线条人,

当时我简直要哭出来了,

那么小小的身体里藏着多么神奇的力量,

我惊奇地跟孩子聊她的画,

这种表达多么有意思,

我真心为孩子的画而感动。

4岁的时候,小米画过一头斑马,

看上简直四不像,

可我却喜欢的不得了,

我觉得这个年龄的孩子就该画成这样啊,

于是,我们很欢乐的一起给它起了个名字“斑牛”,于是,我把这头“斑牛”变成了孩子的玩偶,我真心为孩子的画而感动。

我们曾画过一幅画叫“我的心里住着谁“,

孩子的表达真是让人觉得很有趣!

我真心为孩子的画而感动。

5岁的时候,我们一起跟大师学艺术

至今我还清晰的记得,

当她从达利的作品里找到灵感,

自己画完一幅长长脚的小鸟图的时候,

我们两个都为这份有趣的表达而激动,

我真心为孩子的画而感动。

这几年里,

我经常收到很多妈妈发给我孩子的”作业“,

其中很多都是一看就会被感动到的,

我通常都会鼓励父母跟孩子聊一聊他们的画,

这是最好的亲子沟通,

你能从画里读出孩子的思想,

通过孩子的画,通过和孩子一起画画,

我们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没有上过培训班,

和所有孩子一样并没有惊人的天赋,

我也不是艺术老师,

但我热爱和孩子一起创作,

我热爱孩子的每一幅作品,

我会为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喝彩。

每隔一段时间,

我就会和孩子一起,

把她的艺术作品,

放进她专属的艺术家相册里。

前几天,我翻到自己几年前在新加坡的

一个二手书店里买的一本画册,

当时是被画册里的画所吸引,

一大本几乎崭新的画册价格也不高,

就买了回来。这几天仔细读了读,

深深地被画册创作者的故事所感动。

Mackenzie Thorpe从小就生活在贫穷的家庭,一直也没有好好读书,

很小就出来工作,但他始终很爱画画,

因为他觉得只有画画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去大学学画画,

当他有了这个机会时他激动到想哭。

MackenzIe Thorpe的这本作品集就叫做From the Heart,

因为他说这里所有的作品都是他内心的表达。

他画方形的羊,是想表达人们对既定事物的固执和无法突破,但后来,当他有了家庭,他又把他们当作是对自己妻子和孩子最深的爱的表达。

去年在博洛尼亚童书展上发现的几本法国童书,其中一个熊孩子系列真是看了有极其特别的感受,

“你给我好好听着!”

“别碰这个了!”

“你可太不懂事了!”

这些我们经常跟孩子说的话,

在那些大人眼里的“熊孩子”心里其实是另一番情景。

这个熊孩子系列,能让父母看到理解的伟大。

如果说,这个公益活动激发起了人们对“特殊人群”的关注,那么我想说,

如果这个活动,还能激发起人们对自己孩子的关注,那意义就更深了。

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

不分“特殊孩子”,还是你的孩子。

我们多一分对自己的孩子的关注,

哪怕是对他们的画多一份用心体会,

多一些交流和理解,

多一些从心出发的沟通,

多一些平等的对话,

也都会改变我们和孩子的成长方式,

也都能改变这个世界对孩子的理解。

我们的每一个孩子,

才是未来构建这个社会的成员,

他们的价值观才决定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与否,

他们才决定了未来是否能让这些”特殊的孩子“真正融入这个社会。

所以,对于这些需要我们帮助的“特殊人群”,我们能做的比一元多得多,

但,请先从自己做起,先从自己的孩子做起。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查看文章全部内容!

有趣的爸妈们都在看“童年智造”,微信搜索「童年智造」(ID:kidmadeto2013)全球优选亲子内容分享平台。

点击文章下方“了解更多”查看更多详细信息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