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不管你是谁,总有你的道在等着你,你将以你的方式度过你一生。但是对于潜心修行的人来说,只有参悟真义才能功德圆满。如果你修满这七个阶段,那么大道离你就不远了!

第一阶段:敬信

修道者必须有坚定的信仰,正所谓“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只有怀着十分的恭敬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心才能在修道过程中长持本性,不迷失自我,离魔近道。

同样,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罢,带着信仰前行,才能保持斗志,才能持之以恒地去做好每件事。

第二阶段:断缘

司马承祯说:“断缘者,断有为俗事之缘也。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恬简日就,尘累日薄,迹弥远俗,心弥近道,至圣至神,孰不由此乎?”。

这里的断缘,需要解释的是不是让人断除一切关系,而减少不必要的关系,不为世俗所累。比如,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很重视朋友关系,朋友有很多,但非常累,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去思考,整日奔波于各种应酬中,就是一种被“缘”所累。

第三阶段:收心

司马承祯认为:“心为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收心的关键是心时刻保持清净节欲,不妄为、不妄动、不妄想,不执著于得失、成败或任一事物,自然就能做到收心。

现在社会贫富差距较大,社会不公现象也时有发生,为人处事一定要先“收心”,不妄自菲薄,不与人盲目攀比,遇到困难波折,先从自身找到症结所在,然后调整心态,积极努力面对人生。

第四阶段:简事

司马承祯认为:“知生之有分,不务分之所无,识事之有当,不任事之非当。任非当则伤于智力,务过分则弊于形神。身且不安,何能及道?是以修道之人,莫能断简事物,知其闲要,较量轻重,识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

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过多的杂事琐碎一定会牵扯修行,真正的修行人在满足一定生活条件后,不会去为了名利二字而做无谓的社交、无益的营谋。

第五阶段:真观

司马承祯这样认为:“观本知末,又非躁竟之情,是故收心简事,日损有为,体静心闲,方可观妙”。修行人要排除杂念,摒除物欲,专注于修道一事,这样自然明悟开智。

第六阶段:泰定

司马成祯认为:“出俗之极地,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毕事”,即此阶段为接近“道”的一个阶段,这时,修行人本身所具备的智慧已经开明,是以更需持定不懈,才能深证真常。

第七阶段:得道

司马承祯认为,通过以上六个阶段之后,就会功德圆满,会修得形神合一,长生久视。不过,个人觉得,即是不能成仙,也必定活得潇洒,活得快乐,活得长寿!

道教,绝不是世人想得那样只会修仙,道教的很多精神和思想都是教会人摆脱烦恼,减少痛苦,追寻自我和快乐。希望我道日益盛,福生无量天尊!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