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什么是好的教育?我的回答,好的教育应该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作者:李镇西(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哲学博士)

今天,我校举行新教育开放日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参加了我们的活动。上午是课程展示,下午是经验分享,六位老师和一位家长发了言。最后由我讲话。下面是我追记的讲话内容——

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在新教育中成长》。

首先我想给大家讲讲我多年前见到的一个场景。那时候我住在学校,宿舍阳台下面是操场,操场对面是男生宿舍。每年7月9日晚上,也就是高考最后一科考完之后,我站在阳台上,总能看见对面宿舍楼前的空地上火光冲天,那是刚刚考完的高三毕业生们在烧书。火光映照着一张张兴奋得扭曲的脸,他们欢呼着,同时也诅咒着,欢呼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诅咒着那段一去不复返的黑暗时光。我想,十二年前,这些孩子在进小学的前夜,是怎样的兴奋?怎样的憧憬?明天就要读书了,就是学生了,小书包放在枕边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就是睡不着。妈妈催促着:“孩子,快睡吧!明天早点去报名。”但没用,孩子依然兴奋地睡不着。现在十二年过去了,为什么他们当年憧憬的日子,今天却欢呼它的结束?可见这段日子没有给他们留下快乐,有的,只是不堪回首。

由此我想到一个朴素的问题:什么是好的教育?

我的回答是,好的教育应该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好的教育应该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有意义,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即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说的——我们的责任、我们的使命、我们的培养目标、我们的教育理想、文化的传递、文明的传承等等,都是教育应该有也必须有的意义,失去了这些意义,也就是失去了教育。

有意思,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说的——好玩、有趣、浪漫、妙趣横生、其乐无穷……这也是教育应该有的。

所以说,好的教育,就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

新教育就是这样的教育。

说到对新教育的理解,我想到我刚到这学校来做校长时给老师们讲的几段话。我说:第一,新教育实质上是给孩子一个充满诗意的童年,让学生懂得并学会抒情。当代人的确已经不会抒情了,也不愿抒情了。作为人的丰富多彩而且细腻柔软的心灵世界正在渐渐远离我们,我们正在向诗情画意告别。而新教育正是要给孩子一个饱满的、充盈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童年和诗相伴,让他们懂得并学会抒情!我们做新教育,无非就是培养具有书卷气的人。现在一年级的孩子,六年后上了中学,不管他是在什么中学,与他班上其他小学毕业的孩子比,他的视野要开阔一些,他就是比别人更敏锐,更容易感动,更容易心潮起伏,这就是我们所说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完整的人。因为他小学曾经享受过新教育生活。

第二,把新教育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成长方式。这话的意思是,我们做新教育,不仅仅是给孩子一种诗意生活,而首先是给我们自己一种诗意生活。我们不但要通过新教育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和改变,而且还要追求对我们自己有什么影响和改变。也就是说,新教育首先应该改变我们。我来这里做校长,究竟给老师们带来了什么?有老师会说,带来了更多的事儿,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好,如果真是这样,就对了!现在的事情应该比过去多了,因为新教育显然有很多以前没做过的事需要我们去做,但这是我们自己的需要,而不应该是别人的强迫。做这些累不累?关键要看心态。因为紧张,所以充实。每天的忙碌,就是成长的过程。

第三,继续有创造性地做新教育,包括开发新的新教育课程。开发新的课程并不神秘,“在农历的天空下”,无非就是常丽华老师在教孩子吟诵诗歌的时候,按农历节气对有关诗歌进行了新的编排,一门新的课程就出来了。大家想想,我们成都也是一片充满诗歌的土地,在我们脚下,千百年来留下过多少诗人的脚印?李白、杜甫,还有现代的郭沫若、流沙河等等,如果我们以“成都诗歌”为线索让孩子们读诗,这不又是一门本土课程吗?刚才还有老师谈到,我们学校是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那么给孩子们开发一门有关武侯文化的课,不也是一种创新吗?还有影响家长的途径、培养口才的方式等等,都可以开发出新的课程。又比如,教孩子写一句诗,也可以是一门课程。其实好多诗都是一句奇特的比喻。一个新颖的比喻或拟人,一个奇特的想象,写下来就是诗嘛!泰戈尔的好多诗就是这样的:“鸟翼系上了黄金,就再也不能飞翔了。”“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根是地下的枝,枝是空中的根。”还有:“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让鹅卵石臻于完美。”这样的诗,完全可以教学生写。

一年后,我在我校的新教育研讨会上,再次问老师们,为什么要搞新教育?是为了学校有特色吗?是为了学校有品牌吗?是为了提升学校的所谓形象吗?是为了朱永新老师吗?是为了赶新教育的时髦吗?统统不是。我们现在有的学校就喜欢弄点什么花样来表示自己与众不同,表示自己有特色、有品牌。但我不愿意这样做。因为新教育其实并不新,它不过是将过去千百年来行之有效但渐渐被人遗忘或丢弃的教育真理发扬光大而已,或者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深化,没有必要非要把新教育说得神乎其神。那么,我们搞新教育究竟为什么呢?第一,为了我们教师自己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幸福。第二,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有一个浪漫而富有情趣和诗意的童年,给他们的将来留下充满人性的温馨记忆。我们开展阅读也好,打造完美教室也好,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刚才有老师说,丰富学生的阅读,肯定能够提高他们的成绩。我看不一定。我是这样想的,丰富学生的阅读,一般来说能够促进他们成绩的提高,但即使不能促进,至少不会促退。不但不会促退,而且还会因为阅读而给学生的心灵世界注入许多的精神养料和缤纷色彩。对于有些成绩很差的学生,不让他们阅读课外书,他也考不上大学、考不上重点高中,那还不如让他阅读呢!新教育有许多富有诗意的活动,还有许多符合儿童天性的活动,我们搞新教育,就是要满足儿童的天性。总之,我们搞新教育,不是为了对外做给别人看,而是对内为了我们自己的心灵,为了我们的幸福。

当时,我还给老师们读了一副我写的对联,表达我对教育和教师的理解:“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

现在,几年过去了,我们的新教育实验依然还很不成熟,但我已经看到孩子们在享受,看到老师们在成长。

编辑提示:上文摘选自李镇西新书《让梦想开花——我和“新教育实验”》(山西教育出版社最新出版)。

《让梦想开花——我和“新教育实验”》记录的是李镇西从事新教育实验多年的一些感悟、经历与反思。全书主要分三大部分:“新教育思考”,记述了他对新教育的理念、教育方式、活动内容等的认识与建议;“新教育实践”,记述了他从事新教育的经历与成果,并介绍了实施新教育的一些方法与注意事项;“新教育人物”,介绍了新教育实验的主要人物对新教育的贡献,包括他们的思想、表现、经验、实践等。

《让梦想开花——我和“新教育实验”》,李镇西著,山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李镇西,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哲学博士。先后在多所学校担任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并曾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出版《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等著作几十部。曾获“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教育专家”“成都市劳动模范”“四川省教育系统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2008年9月,赴乌克兰出席纪念苏霍姆林斯基九十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荣获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颁发的“学习和运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特别奖”。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