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右一元和,左一允和,后排右一兆和,左一充和。

文 | 江徐

1.

民国的姑苏城流连着古典气息,或小桥流水,人家枕河,桨声欸乃,或阡陌交通,曲巷通幽,花树相映。

在市区偏东,有一条蕴含“福寿延绵”之意的九如巷,从粉墙黛瓦中走出的几位女子巧笑嫣嫣,气质典雅,成为这条巷子,乃至整个民国时期不可多遇的风景。

她们是著名的张氏四姐妹。

叶圣陶曾赞叹: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世人为之感慨,在怎样一个家庭、怎样一对父母的培养下,女儿个个才情出众,灵魂幽香。雏凤清于老凤声,提起张武龄,世人习惯称他为张氏四姐妹的父亲。

2.

乐观进取,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

这句话从某种角度看有其道理,拼的是家风和人生格局。

张武龄,民国教育家,出生于合肥一个名门望族。祖父是担任过两广总督的晚清重臣张树声。作为洋务专家,张树声曾提出“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的先进思想。

张武龄

张武龄没有安于老家良田万倾的现状,他沿袭祖父锐意进取、谋取出路的志愿,弃政从教,志在改善国民教育。

为创办乐益女中,张武龄变卖家产,聘请柳亚子、叶圣陶等人来此任教。乐益是“乐观进取,裨益社会”之意。为推动全国女子教育,也是为女儿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先后举家迁居上海、苏州,不禁让人联想到古时的孟母三迁。

张武龄对社会教育积极改进,对自己子女同样用心良苦。

他为四个女儿取名: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 、张充和。每个芳名脱除女孩子的胭脂水粉气,并且都带有形似双腿的“儿”字。世界那么大,身体和灵魂总要一个在路上,他希望女儿们走向辽阔天地,品读山水文章,开阔胸襟。

除了择地而居、取名寄志,张武龄在子女教育上还有一项举措,放在今天同样难能可贵:每年,他都选取一段时日,不惜财力和时间,携妻带子从苏州去往上海,在饭店一住就是二个月,只为带孩拓宽视野、购买书籍、观赏昆曲。

关于这一段时光 ,大姐元和存有一个记忆:“爸爸到上海住旅馆,衣橱中不挂衣服,堆满了书。”

木心先生说:“名字是一种风格,也是宿命。张家四姊妹后来都走出了九如巷,在各自人生道路上渐行渐远,为世人熟知,大姐张元和与四妹张充和更是漂洋过海,将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昆曲宣扬至海外。”

3.

言传身教,你想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在追求个性、崇尚自由的民国,很多文人染有不良嗜好,比如梁启超、胡适痴迷于麻将,鲁迅、闻一多嗜烟如命,辜鸿铭更是放言“作为名士岂能不嫖娼不纳妾”。

张武龄算一股清流: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纳妾,因此被称为“四不绅士”。

就像网上一句话:你想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张武龄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生活简洁,这本身给子女树立了一个榜样。还在精神追求、艺术情操上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

他自己酷爱读书 ,家里到处放置书籍,随手可取,藏书更是凭其数量之大、品类之多在苏州文艺界享有盛名。

书香氛围浓厚,连保姆都养成阅读习惯,女儿们更是在书香浸润下成长为气质出众的四朵金花,看她们照片,你会发觉,每个人都充满书卷气,与从灵魂深处散发出的香气。

张武龄与四姐妹

张家四姐妹有各自的精彩人生,除了三姐张兆和,其他仨都与戏曲结缘。

大姐张元和后来成为昆曲度曲家,与丈夫顾传玠携手致力于昆曲的研究和教授事业;二姐张允和与俞平伯等人成立昆曲研习社,著有《昆曲日记》一书,被誉为“奇人奇事”成为昆曲领域的珍贵史料;

四妹张充和先后在哈佛、耶鲁等多所大学执教书法和昆曲,后来促成昆曲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做出很大贡献。

美国哲学家弗洛姆说:“对人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教诲,就是一个成熟的和慈爱的人的现身教育。”

张氏姐妹的戏曲人生,除了得益于母亲——身为戏迷的陆英施于的耳濡目染,关键在于父亲言传身教、伺机而为的教育。

有一次过年,张武龄看见女儿们在玩一种赌博游戏,他没有严加指责,而是将她们领到书房,欣赏绚丽多彩的戏服。等她们起了兴致,抓住女孩子爱漂亮的天性,告诉她们,只要不玩赌博游戏,就请老师教授昆曲,这样就可以天天穿好看戏服。对此“交易”,女儿们欣然答应。

不讲大道理,不强行逼迫,抓住时机,既将赌博习性扼杀于萌芽,又借机激发孩子戏曲兴趣,可谓一箭双雕。

张武龄自己对戏曲颇有钻研,但他仍聘请专业人士给子女教授昆曲表演。还购置留声机,用于平日播放昆曲,对她们进行艺术熏陶。

4.

宽严并济,让孩子在玩乐与自由中追求幸福

作家龙应台说:“玩,是最好的教育。”吸取西方先进思想与教育理念的张武龄也践行着这一点。

“每天我们只要离开了书房,放鸟归林,这里就不再安静。我们有时学王羲之‘临池洗砚’,更多的时候是疯疯癫癫爬山、玩水。”

这是张允和在《张家旧事》中对童年往事的一段回忆。张武龄对女儿们的教导方式由此可见一斑——宽松、自由、寓学于乐,就算是珍爱的藏书,也允许她们随喜翻阅。

周有光与张允和

并非一味放任自流,必要的传统礼仪依然遵循。比如家里来了访客,她们应站立客厅一侧打招呼、不可在客人面前索要糖果。

张武龄对女儿宽严并济,始终给予自由。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学习方式,也包括她们的婚嫁选择。

跟大部分以“为你好”为由对子女婚恋横加干涉甚至阻挠的父母不同,张武龄不参与、不过问,除非女儿主动告之,绝不过多盘问对方情况。

有一次,邻居看中大女儿张元和,派遣媒人上门提亲,张武龄以笑应对,告诉对方,儿女的婚事由她们自己做主,与他无干。

孟非有一次在节目说,根据他多年主持相亲类节目的经验获知一点,父母越是介入厉害,子女的婚姻越不幸福。

张武龄对女儿婚姻不加管束,让她们自己拿主意,结果应了叶圣陶那句吉言:

大姐张元和与丈夫顾传玠伉俪情深,琴瑟和鸣。丈夫去世后,她登台出演《长生殿埋玉》时不禁悲叹:“我埋的不是杨玉环,而是顾传玠这块玉啊!”

二姐张允和嫁给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两人风雨同舟走过坎坷半生,终得静好岁月。耋耄之年补拍婚纱照,他题词“人得多情人不老”,她回应“多情到老情更好”,让人欷吁感动。

沈从文和张兆和

三姐张兆和与沈从文的爱情为人津津乐道。他俩好事多磨,从一开始你追我躲,到后来情投意合,她成为他文字和生命中“爱过的正当好年纪的一个人”,不管流离颠沛,看何方的云,过何处的桥,始终陪伴左右。

四妹张充和与美籍汉学家傅汉思产生跨国婚恋,两人在文艺追求上志同道合,婚后赴美定居。充和去世时,以102高龄被誉为“民国最后的才女”。

佳人已逝,良人不再,从她们灵魂深处散发出的幽幽香气留存于笔墨之间、戏曲声中。

张氏姐妹与她们父亲的故事,让我们再次明白:父母,是言传身教最有效的老师;家风,是世代传承最珍贵的家产。


作者简介:

江徐,十点读书签约作者,80后老少女,自由写作者。煮字疗饥,借笔画心。个人原创公众号:江徐的自留地(ID:jiangxv08)。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