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位于波罗的海周围的三个国家政治背景、历史文化都非常相似,所以人们在心目中容易把他们当作一个整体。但爱沙尼亚更接近北欧,与芬兰相似;拉脱维亚受德国的影响较为深远;而立陶宛则与波兰关系密切。求同存异的文化让波罗的海三国一脉相承,又充满变化。

爱沙尼亚

塔林

塔林老城的墙上有很多温馨的话

作为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是一个融合着北欧文化与东欧风情的城市,满城红顶白墙的城堡营造了一个中世纪的童话。老城区的古城堡、教堂、市政厅已经有800多年历史,城中的居民区、咖啡馆,甚至是夜店酒吧也都“住在”中世纪风格的旧房子里,毫无违和感。整座塔林老城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北欧唯一保持着中世纪外表的城市。

座堂山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

座堂山是老城中一处重要的观景地,传说塔林还属于德国时,主教和封建贵族就在此巡视臣民。位于山顶的“座堂山城堡”是塔林早期的要塞,后来为了抵御丹麦人入侵,爱沙尼亚人13世纪在此处建了一座城堡。18世纪,俄国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对城堡“大改造”,使其变成一座粉色的巴洛克风格的宫殿。现在这里是爱沙尼亚国会所在地。

塔林受俄国文化的影响有几何?座堂山上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应该能略表一二。教堂位于国会建筑群的对面,1900年完工,外表是东正教“洋葱头”的样子。当时爱沙尼亚是沙俄帝国的一个省,这座教堂就是“沙俄化”浪潮的结果。不过教堂气势恢弘,壁画非常精致,无论是信徒还是旅行者都非常喜欢。

塔林市政厅

塔林市政厅前的圣诞集市,是每年欧洲重要的圣诞集市之一

塔林市政厅1404年竣工,是整个北欧地区唯一的哥特式市政厅,也是波罗的海地区最古老的市政厅。市政厅内有14世纪制成的爱沙尼亚最古老的木雕和带有穹顶的市民大厅,工会会所里还有带有皇家标示的留言簿。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参观,还可以体会真实的中世纪生活。市政厅侧面有一个小门,里面藏着一家没有电灯、用蜡烛照明的面包房,店家还穿着中世纪风格的衣服做面包。如果你来到这里,不妨穿越回千年前,到店里买份早餐。

卡德里奥公园及周围

卡德里奥公园及卡德里奥艺术博物馆

离开老城,塔林的新城也充满活力。卡德里奥公园是这里最重要的“城市绿地”,公园和卡德里奥宫一起,都是俄国沙皇彼得大帝在征服爱沙尼亚之后,献给自己的妻子叶卡捷琳娜的礼物。除了公园,这个区域更吸引人的是旁边的两大博物馆——卡德里奥艺术博物馆和库穆美术馆。前者是沙皇18世纪修建的宫殿,金碧辉煌,展示着16-20世纪初的欧洲名画。而后者是芬兰人设计的未来主义建筑,收藏着这个国家最全的“爱沙尼亚艺术品”。

立陶宛

维尔纽斯

一直以来,立陶宛都是一个藏在波兰和俄罗斯背后的小国,在经济和政治的压抑和封锁中艰难生存。但是这不能阻挡首都维尔纽斯成为历史文化之城,从高大雄伟的教堂到精致小巧的咖啡馆,整座城市充满着浓浓的巴洛克风。

格迪米纳山

格迪米纳山上的八角红砖塔楼

格迪米纳山是这座城市的制高点,以维尔纽斯的建造者格迪米纳王子的名字命名,是中世纪时期维尔纽斯最重要的城防要塞,也是今天的登高望远之地。只是山顶曾经的城堡已经被战争摧毁,现在只剩下一处考古遗迹——一座3层的八角红砖塔楼。塔楼也是一个小型的博物馆,馆内介绍了维尔纽斯的建城史。

维尔纽斯大教堂

维尔纽斯大教堂的礼拜堂

维尔纽斯大教堂是为了祭祀立陶宛雷神而建,原来的木质教堂建于14世纪,现在已经成为了这个国家的标志,后来苏联人把这座大教堂改造成为美术馆。不过大教堂最美的地方在它的后部,礼拜堂里有一座巴洛克式的圆顶塔,装饰着彩色大理石和圣卡西米尔(立陶宛守护神)的壁画,精致奢华。

奇迹瓷砖

走出教堂,广场上伫立着一个高大的跨马武士像,这是立陶宛历史上唯一的国王——明道加斯的塑像。广场上的“奇迹瓷砖”也值得细细寻找。瓷砖是1989年波罗的海三国的民众为了反抗苏联统治,200万人手拉手从塔林到维尔纽斯建起“人墙”,而起点就是这块瓷砖。立陶宛人认为,如果可以找到“奇迹瓷砖”,并站在上面顺时针转圈,就可以实现所有的愿望。

种族屠杀受害者博物馆

博物馆中牺牲者的名字

说到立陶宛,就很难避开这段黑暗的历史,种族屠杀受害者博物馆是当年苏联克格勃的总部,现在被建为博物馆,纪念从二战到60年代被囚禁、流放的成千上万的立陶宛人。城中还另外建有“大屠杀纪念馆”,专门纪念在二战中遇害的犹太人。

拉脱维亚

里加

拉脱维亚位于爱沙尼亚和立陶宛中间,受德国、瑞典、沙俄等多个国家影响,各种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其中,里加的新艺术风格建筑也是整个欧洲最有创意的亮点,颇具个性。

新艺术派建筑

阿尔伯特街上的新艺术建筑

其实里加的新艺术派建筑没有藏在博物馆中,而是展示在各种街道上,在以阿尔伯特街和伊丽莎白街为核心的新艺术区,道路两旁建筑上装饰的夸张表情令人目不暇接,整座城市有超过800座不同风格的建筑。新艺术派的原产地是巴黎,但机缘巧合,里加却成为了地道的“新艺术之城”。阿尔伯特街上的建筑大多是俄国建筑师米哈伊尔·爱森斯坦设计的。我们可能对他的名字不算熟悉,但他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俄国电影之父”谢尔盖·爱森斯坦。

里加大教堂

作为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老城,里加并不只有当代艺术,超过800年历史的天主教堂依旧散发着不朽的魅力。里加大教堂是波罗的海地区最大的中世纪教堂,始建于1211年,曾经是天主教堂,现归路德教所有。教堂的建筑也是“混搭”风格,最古老的部分是罗马式建筑,中间的主体部分是15世纪的哥特式建筑,还搭配了一个18世纪的哥特式塔楼,但这些装饰都不会影响教堂的神圣。

黑头宫

老城上的黑头宫也是这个城市不可错过的建筑。之所以称为“黑头”,是因为它是名噪一时的黑头商会聚集地。黑头商会是中世纪活跃在里加的拉脱维亚商人组织,崇拜摩尔黑人,因此商会以摩尔人的黑头作为标记。黑头宫建于1334年,二战时被摧毁,不过现在的建筑几乎是100%复制的,雕塑和装饰都非常奢华,2001年才竣工,并作为里加800岁的生日礼物送给了这座城市。黑头宫有时也会被当作拉脱维亚总统的临时住所,绝对高端奢华。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