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加传)

1953年3月,人事科根据我学习的专业,被分配在财粮科任会计(财政科),负责分户分类帐目,并兼管金库收入帐目,财粮科是县政府最大的科,全科有十七八人,它的职责是管理全县财政和农业税的征收。当时县政府只有五六十人,而财粮科就占去将近三分之一。县政府下设民财建教工商税务和秘书室,公职人员和机构,不象现这样庞大拥肿,如工商科仅编制二人,文化教育科(时称文教科)编制才五人。工作人员待遇,一律实行供给制,从公勤员到县长,都一样薪水,只有在伙食费方面不同,分大中小灶。所谓灶别,就是在战争年代负有伤残和资历老的同志,在生活上给予补贴,也就是享受中小灶待遇。绝大部分同志都是享用大灶。不论县长和公勤人员,都是实行供给制,即按当月的物价指数,折算成现金,大约每月22元左右。供给制人员还享有多项待遇,如家庭生活确有困难的,实行定期或不定期补助,家属来机关探亲,可以报销火食费,夫妻双双工作,生了孩子可以发给褓母费,生三个孩子可报两个褓母费。当时未实行计划生育制度,到了1956年实行工资制,这些补助就取消了。解放初期经济非常困难,洪水蝗虫是农业一大祸害。由于连年战争,国民政府根本无力兴修水利,因此自然灾害频发,解放后连续几年农业欠收,政府把生产救灾工作列为重中之重,大部分干部常年下乡搞农业生产和救灾。邳县是个贫困县,1952年有可耕地280万亩,约50万人口,但外出逃荒要饭的百姓年年不断,财政收不负出,财源沽竭,全县只有官湖一个酒厂,其余的税源只能靠零散的手工业和工商业,大宗的税源只能靠农业税收入,农业税收入约占总收入百分之九十以上。农税股的同志常年下基层,到各区乡落实农业税征收进度情况,而我们会计股的同志大部分都留在机关工作。同志们之间团结的非常好,象兄弟一样,都能做到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人际交往方面,是君子之交淡如水,除了过年过节,不分上下级领导和群众,大家一起在机关食堂集体会夕。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没有吃吃喝喝垃拉扯扯等不良现象,风气非常纯结。有的同志结婚,也不准收彩礼办大席放鞭炮,买几包香烟二斤水果糖一散,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一场,说几句道喜的吉利话,有的调皮小伙子出了点洋相,就算是婚礼了。同志之间为了留个纪念,几个人合伙买些热水瓶洗脸盆枕巾什么的就不错了。机关干部大多是工农出身,提高干部文化水平成了当务之急,县政府在天主教堂办一所机关学校,并选调优秀教师任教,主要课程有语数学地理历史,政治学习在机关内部学,每天早晚各上两节课,作业题大部回机关做,除了工作之外,大部分时间就是学习,县领导非常支持办机关学校,有的科长部长们在百忙中也参加学习。从老邳城搬到运河后,一直办到1957年反右以后就停办了,从53年初到57年的五年时间里,虽然学习有时间断,就文化水平而言,可以达到初中学业水平,受益匪浅。60年代我所以能考取南京工学院工农高中,与这几年的文化学习不无关。 住在老县城时,机关文体生活非常单调,那时没有电影广播,电话只有县政府秘书室,有一部手摇电话机和一台干电池收音机,主要用于和地委专暑联络情报。唯一的体育活动就是每天早晨集体出操跑步,下午业余时间打兰球,假日有时安排和邳城中学或公安队举行兰球比赛。有时伙同京剧爱好者,骑自行车去官湖听大戏,是最开心的文化生活了。

那个年代在政治上非常平等,生活上不搞特殊化,临沂地委专暑下来工作的干部,乃至专员部长们,也和大家一起吃围饭,在伙食上大都是豆腐豆芽白菜元子,每周也能吃上几回鱼肉。在机关里从来没见过有人清客送礼,领导们事事都能以身作则,吃苦在前,在生活上勤俭节约,从不铺张浪费,廉洁奉公,坚持原则不讲私人情面。增产减节约在机关里已成为风气,如一个信封可以用三次,即正面用完再用反面,,再在正面贴上白纸条还可以再用一次,当时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司空见惯。在我的回忆中,5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各级政府最清正廉明时期,它影响了我们青年一代人,并传承下来。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