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先秦姓氏与称呼:我们的姓原来都带了个女旁,看你家祖先姓啥?

文/尤磊

(一组《战国》图片)

【作者简介】尤磊,笔名归去来,市级作协会员,有小文若干发表于省内外报刊、杂志、网络平台。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诸子又叫先秦诸子,若要下个定义的话,当是指从春秋晚期到秦汉之前3百多年间我们中华民族有感于礼坏乐崩、世道大乱而出现的一批以济世救民为主要目的的伟大的思想家。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弟子对师父尊称为“子”。概括地说,“子”是先贤大哲,“家”是思想流派。

《汉书.艺文志》记载,数得上名字的有189家,4324篇著作。汉儒刘歆说:诸子百家,著名的有十家:儒、墨、道、法、民、农、杂、小说、纵横、阴阳。《汉书》的作者班固说:十家中可观者九家而已。他把小说家去掉,为“九流”。所以,诸子百家又俗称“九流十家”,重要的有四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

为什么会出现诸子百家?有人说是因为“礼坏乐崩”。

却说我们先秦上古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五帝时代(三皇时代尚处蒙昧,不能算作信史),也就是氏族部落时代。五帝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和帝舜,当时,领导人是公推公选的,财产是大家公有的,睦邻友好,夜不闭户。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叫做“大同之世”;第二个阶段是从国家建立到春秋,当时权利世袭,官员之子仍做官,奴隶之子永为奴隶,这叫做“世卿世禄制”,战争渐趋频繁,叫做“小康之世”;春秋到秦统一只能叫“乱世”,因为这个时候大家都不再遵守周礼,结果就造成了“礼坏乐崩”的局面。

那么什么叫“礼坏乐崩”呢?要说清这一段历史,首先咱们来认识一个人,周公。这老先生是周武王的四弟,武王是老二,老大伯邑考据说是被妲己剁成了肉丸子,他们中间还隔了一个老三:管叔鲜。

周公姓姬名旦,有人叫他姬旦,但是按照贵族称氏的原则,这样的叫法虽然不错但是不准确,应该叫周公旦或周旦,因为他的封地在周人的祖籍周原,今天的陕西省歧山县,爵位为公,所以叫周公。

灭商之后的第三年,周武王去世,本来是要周公做天子,周公不干,辅佐武王的嫡长子、十二岁的姬诵做了天子,也就是后来的周成王。

周公这人顾大局、识大体,不但责任心强,并且有强烈的忧患意思。周灭商,只用了一个多月,真可谓摧枯拉朽。商朝六百年江山说亡就亡了,并且如此的迅速,为什么?经过思考,周公得出了一个结论,商朝贵族不把人当人。商人重鬼神,杀人祭神,杀人殉葬,动辄数百,无比血腥。所以,牧野之战,奴隶倒戈,那是因为彻底失了人心,要不然,胜利也不会这么快就到来了。周人该怎么办?很简单,反其道而行之,废除人牲人殉,把人当人,这就叫“以人为本”。

在古人的想象中,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就像一口大锅倒扣在大地之上,所以大地又被称为“天下”。天下是谁的呢?当然该是天的。天是不能直接管理天下的,只能授权给人来管理,这个人据说是天的嫡长子,简称“天子”。天授权天子管理天下,这就叫“奉天承命”,简称“天命”。如果天子失德,天就要革除他的天命,简称“革命”。所以,周武王灭商,那不是犯上作乱,那是革命,是正当的,周公这一套理论就解决了周王朝政权合法性的问题。革命成功了,周王是领导人,周军是主力军,当然是周王做天子。那么周王该怎么治理天下呢?也简单,商王失去道德,被人革了命,那周天子就要重拾道德,“以德治国”。

德这个东西很虚幻,它要借助于礼乐来实现。礼乐制立足于封建制,封建制又来源于宗法制。宗法制是什么?也就是大家庭内部的管理规定。

一个家族很大,谁来当家?对,父亲。在家族中,父亲是绝对的核心,说一不二,这叫“父家长制”。 父亲有很多儿子,谁来继承权利和财产呢?嫡长子,嫡长子是父亲的正妻所生的老大。正妻生的其他儿子叫次子,小妾生的儿子叫庶子,统称余子。余子可以分少部分家产,但是没有继承权,这叫“嫡长子继承制”。

八百诸侯会孟津,如今这天下是打下来了,那些摇旗呐喊的、送过盒饭的、敲过边鼓的都嚷嚷着要分享胜利果实,怎么打发?周公说好办,按照家族“宗法制”再设计一套制度,这就是“封建制”。所谓“封建”,也就是层层发包。周天子的嫡长子接着做天子,余子、功臣、五帝后人分出去做诸侯,这叫“封邦建国”。诸侯国君也有很多余子,除了他们的嫡长子接着做国君之外,余子全部封出去做大夫,这叫“封土立家”。诸侯有国叫国君,大夫有家叫家君,封邦建国、封土立家都叫封建,所以说,西周到春秋末期才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封建社会”。

大夫的嫡长子接着做大夫,其他的儿子只能做“士”。先秦之人有三个等级:贵族、平民、奴隶。贵族分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天子只此一家,孤家寡人。诸侯有五等:公、侯、伯、子、男。大夫分两类,官高权重的叫卿,官小权轻的叫大夫。天子、诸侯、大夫有领地,有治权,是世袭的。士无领地,只能凭本事挣工资吃饭。他们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学习提高的过程就是修身,给大夫看家护院则是齐家,为诸侯定国安邦则是治国,给天子出谋划策则是平天下,这就是后世儒家所谓的“修、齐、治、平”。

宗室是周王自己人,功臣和五帝后人多为异姓,但我们可以结为亲家,比如齐侯吕尚就是周武王的老岳父,而陈侯满则是武王的女婿。不是同姓就是姻亲,天下一家,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这“封建制”还真是不错。

但是问题来了,凭什么他做诸侯,我做大夫,他有城邑,我只能做士,这个社会不平等,余子们难免有怨气,怎么办?周公又设计了一套制度,礼乐制。

周公所制之礼叫周礼,夏朝和商朝也有礼,周礼就是周公在夏礼和商礼的基础上为周朝量身定做的一套行为规范,包括穿戴、饮食、交际、婚姻、祭祀、吊唁、征伐诸多方面。比如周礼规定:贵族可以在头上加个冠,天子、诸侯、大夫冠上有冕,冕前后垂有珠串,叫旒,天子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士有冠无冕。平民则只能青巾包头,叫黔首,包不住的地方露出黑发,又叫黎民。黔、黎,都是“黑”的意思。所谓规范就是统治者口中的“道德”,道德是拿来遵循的,可是不守规矩者大有人在,周公就靠“音乐的特性”来试图说服。黄钟大吕庄严肃穆,好听吧?音乐是由不同的音高、音强、音色、音调构成的,有等级,但是一样和谐悦耳。所以说,社会本身就是不平等的,或者说没有绝对的平等,不平等才是真平等,大家还是各安天命,稍安勿燥。

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立序,以乐致和,周公创设的这一套制度逻辑严密,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保证了西周三百年安定和谐的局面。当然,这主要还是得益于周天子财厚兵雄,地位无人撼动。

到了周幽王时,有情况了。

周幽王征伐褒国,带回了褒姒。这小娘子美则美矣,就是有个毛病,她不笑,这可愁坏了周幽王。招数用尽了,最后想出了点燃“烽火”的昏招。周王受到异族攻击时才举烽火,招诸侯来勤王。结果呢,美人看诸侯们星夜赶来,盔歪甲斜,笑得是花枝乱颤。这就是中国版的“狼来了”的故事。

为了让美人更高兴,他又封美人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原来的太子

宜臼直接废掉,后来,连太子的娘申后也废了,并且把太子赶到了他姥姥家。他姥爷申侯不干了,连合犬戎攻破了周都镐京。姬宜臼迁都洛邑,东周开局。此时的周天子,地域狭窄,被大国欺凌,相当于二等诸侯国。

在东周,天下名义上还是天子的,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你实力不行了,诸侯们也就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这就好比一个班级,班主任割了痔疮请假了,任命班长代为管理,这个班主任就是周天子,而班长则是霸主。班主任不行了,班长家里也好不到哪儿去,比如晋国,六卿掌权,把国有资产都往自己屁股底下搂,经过优化组合,六卿剩下三卿,后来,这三卿把晋侯的地盘全部瓜分,给周天子送点小礼,周天子一感动,给他们下了委任状,他们摇身一变,成了诸侯,这就是“三家分晋”。一般学生家里,情况也很糟糕。比如鲁国,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大夫四分鲁国,季孙氏得了两份,孟孙氏、叔孙氏各得一份,鲁侯成了光杆司令,这叫“三桓侵鲁”,因为三家大夫的祖宗都是鲁桓公的儿子,所以叫“三桓”。季孙氏财大气粗,可是他的家臣阳虎专了他的政,把季孙大夫赶跑了,还要做鲁国的太宰。本来,季孙氏办舞会,用了天子才能用的八佾之舞,孔子就很生气,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如今,阳虎小人得志,更是把孔子的肺都快气炸了。阳虎的身份就是士。

“士”的本意是斧头,大斧头的象形字叫“王”。从字形上看,士加一横就是王,所以,士也被称作“无冕之王”。

士是有骄傲的资本的,首先,他们无领地,无恒产,也就了无牵挂,身份自由,在各诸侯间奔走,一国不用,再换一国,这叫“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其次,士的作用广泛,吟诗作赋的叫文士,看家护院的叫武士,冲锋陷阵的叫战士,颠倒黑白的叫辩士,出谋划策的叫策士,纵横捭阖的叫谋士,掐算阴阳的叫方士,可适用于社会方方面面。最关键的,正因为他们无领地,无恒产,这就必须靠本事吃饭。他们善于学习并且勤于学习,掌握治国理政的技术,辅国国霸,佐王王兴,各国礼贤下士,求之若渴。到了战国,诸侯贵族们大兴养士之风,最出名的当数“战国四公子”。天下大乱,注定要由这个阶层来提出治理之道,这就是诸子百家兴起的由来。

说白了,礼坏乐崩,说明社会病了,并且病的不轻。那么,这些士,也就是身怀绝技的诸子们就开始诊断,纷纷开出救治的药方,这药方就是“百家争鸣”。

(先秦百家争鸣的深刻背景:礼坏乐崩,社会病了)

百家姓丨秦始皇究竟姓赢还是姓赵?赵姓这么强大?

历史丨秦始皇不立皇后之谜

古代官职详解:从秦朝到民国初年还存在的官职京兆尹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