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叔上小学时班上有一个熊孩子。

上课睡觉不写作业,专门跟老师作对,最后老师被气得罢课,全班同学一起上自习。

下课他骂人打架,因为讨厌一个女生就把人家的书包顺窗户扔了。

家长和任课老师几次三番向校领导反映,但没人管得了。

直到毕业扒叔才知道真相,那就是学校有20台空调都是他家送的...

类似的潜规则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就像这部新片所讲的——

《女教师》

Ucitelka

豆瓣评分7.9

前天扒叔在豆瓣热门电影里看到它,本以为又是一部欧洲小清新,结果我错了。

它用不到两个小时展现了一个潜规则泛滥的教育体系。

残酷、势力、弱肉强食。

原本不该出现在校园的乱象,它几乎全占。

片名所说的女教师,就是这位,名叫达玛丽。

她是学校新来的班主任,负责教俄语、斯洛伐克语和历史。

第一天上课,她让学生们挨个做自我介绍,同时还要介绍父母的职业。

第一个同学站起来:“我爸在国外做建筑,我妈是理发师”

看老师没反应,她赶紧补了一句:“我妈说可以帮你免费做头发”

于是老师欣慰一笑。

轮到第二个男生:“我爸是出租车司机,他说平时可以让你免费搭车”

全班同学轮流介绍完,这样有眼力见儿的孩子不在少数。

每当班主任听到他们的承诺,就连忙记在小本上。

心思可见一斑。

没过多久,班主任就开始利用职权打通和家长的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班主任提出“请求”,家长来满足她,以此保证孩子在学校能受到她的照顾。

一开始都是些小恩小惠。

比如去同学家免费做头发,为了表示感谢直接把考试范围透露给家长。

家里的台灯坏了,第一时间给家长打电话求助,然后让他的孩子多几次回答问题的机会。

甚至和自己学生的父亲勾搭在一起,以解自己单身生活的烦闷。

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利益交换,看起来似曾相识。

就像有人给学校送空调、添桌椅、换黑板,然后让校领导多照顾一下顽劣的孩子。

就像有人给领导送礼物,然后升职加薪近在眼前,好的项目也手到擒来。

也有点儿像病人家属给医生送红包,希望能插个队,希望医生做手术时拿出最佳状态。

这些巴结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心虚。

他们需要用利益换来一份安稳和安心,但也殃及了其他无辜者。

没送空调的同学犯了错必然受到惩罚,没送礼物的人通常跟领导关系一般,没给红包的病人总得排在最后...

就像电影里小女孩丹卡的遭遇:

丹卡的的爸爸是机场会计,妈妈是体操教练。

从小热爱体操的她每天放学都会赶去训练。

结果连续几天,丹卡都被叫到班主任家里打扫卫生,无法训练。

而原因很简单,他爸爸没帮班主任完成“任务”

班主任想借用爸爸在机场的关系发个快递,“死板”的爸爸拒绝了她的请求。

之后,丹卡开始了悲催的校园生活。

上课举手回答问题,老师从来不叫她。

好不容易叫一次,上了讲台却被臭骂一顿。

丹卡觉得委屈,一怒之下当着全班同学揭发老师。

却被班主任一口否定,又换来了一通辱骂。

老师嘲笑她是笨蛋,不擅长学习,不能继续升班...

于是大多数同学都受到权威(老师)影响,辱骂、排挤丹卡。

老师和同学的针对直接导致了丹卡的自杀。

不过,丹卡自杀背后的元凶不只有老师同学,还有那些若无其事的旁观者。

当爸爸拒绝班主任的无力请求时,妈妈的第一反应是责怪而非支持。

“关心孩子成绩的家长都配合了,如果想顺利升中学,你必须这么做”

在针对班主任这一恶行的申诉会上,其他家长的嘴脸更能体现这场“权利的游戏”的可怖之处。

帮班主任理发的妈妈说:“难道不是你们家自己的问题?”

给老师送过面和牛奶的爸爸说:“不能因为自己孩子崩溃就怪罪老师”

有权有势的律师爸爸说:“你是在公开抨击一位尽责的老师,她教导孩子的方式根本是教师的典范”

这场精彩的群戏看得人牙痒痒。

不仅好人成了万夫所指的坏蛋,还继续纵容坏人胡作非为。

比起真正的愚妄,这些趋炎附势的人是不是更加荒唐?

可事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曾充当过面目可憎的旁观者。

要么默不作声,要么站在权势的一方。

而电影结局告诉我们:权利的抗争永远都不能懈怠。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