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衍

学而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 ......

师:再看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前人解读这个“愠”是生气,说君子不跟小人生气。这是把君子跟小人放一起比较了,其实君子和小人就不在一个层面上,什么气不气的都无从谈起。比如你对一个没有见过长城的人说长城多么多么好他听得懂不?听不懂,他没有去过怎么会懂呢,说了也白说。

“愠”音同蕴(其实应该是通蕴,可惜新华字典暂未收录),这个蕴啥意思?蕴藏、蕴含,啥意思呢?任何人对你的任何看法,不往心里去,叫“不愠(蕴)”,不往心里装。为什么不往心里搁?因为差距太大了,就不是一个层面,叫“道不同不相为谋。”比如某人对我说:“有个赚钱的项目你干不干?”我会说以后不要跟我说这些,我与商业无缘。这跟生气不生气根本没关系,小人说的话跟君子有关系吗?所以“不愠”意思是不往心里装,对于红尘中的事情不感兴趣。因为你见到那个祂了,见到久违的老朋友了,开启智慧之门了,这时候才真正明白人生的意义所在。这个时候彻底与小人划清界限了,成为君子了!“不亦君子乎”——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君子了!

这三句话是一个整体,第一句话讲从修行到开悟;第二句话讲随着修行的深入,智慧洞开,见到了智慧之光(朋)。你完成了这两步,就来到了第三步,你成为君子了。后文有“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什么叫知命?明白了人生的道理。不是会算命了,是明白了人生的意义。所以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和意义的人叫君子。当然,前提是开启智慧之门。开悟的人称为君子,不开悟的人叫小人。孔子在《论语》的第一章第一段把小人和君子进行了明确的定义。

那这第一段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点明了人生的意义所在?人为什么活着?下面是不是该具体讲怎样活了?所以下面从衣、食、住、行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各个领域解读如何修行。

大家分享一下学完第一段的感受。

无余:之前很多学者都把“学而时习之”这个“习”解释为实践,但是我总觉得缺点儿什么。因为作为传世经典的开篇必须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且影响深远,像那样的解释我是不能够满意的,但到底少了什么,自己智慧浅薄,又不知道,所以一直如鲠在喉。

老师的解释为我揭开了谜团,醍醐灌顶一般,的确可以证明,孔子不愧为古圣先贤,我认为这才是孔圣人的本来面目。今天我才明白《论语》原来这么博大精深!

依正:通过学习第一章第一篇,顿时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想马上知道一个人该如何修行,才能得禅悦和定乐。期待下面的内容。

出尘:通过老师讲解,使我体会到《论语》的第一段确实是全篇的核心。看似简单的三句话,提纲挈领,精华深髓。使我深感惭愧的同时又心生欢喜。惭愧的是这么好的经典以前不知道,读不懂,真是感到自己白活了;心生欢喜的是老师的讲解使我心生光明,深感孔圣人的伟大智慧,对孔圣人的无比敬仰与感恩之情!同样感恩老师能把《论语》的真实义解释得如此完美稀有,心中产生深深佩服崇敬之情,感恩老师,一定珍惜这次学习机会!通过学习了解到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境界如何不同,以此来指导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如何修正自己的行为,以君子为榜样日日提升自己。《论语》其实就是一部指导人生修行开悟证道的一部圣典!好好地修,好好地悟。希望天天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以达到更高的层次。

不带:下午这第一节课通过对《论语》第一段的学习,觉得过去听过的一句话说得不合适,就是普遍流传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论语》我以前读上百遍了,今天才感觉连皮毛都不懂。“其义自现”更是无从谈起。我觉得: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引,书读万遍也找不到正确的答案!以前我觉得自己挺爱学习的,现在感到差太远了,《论语》开篇这三句话讲得太好了,人生就是修行的过程。从开始瞬间的顿悟、禅悦,后达到随时的定乐。而且知道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是“不愠”,这是我下午第一节课的收获。

无意:很感慨!有颠覆的感觉,以往学的所谓的知识,前人的解读,的确有太大误区,也使包括我在内的芸芸众生越学越痛苦。人究竟应该怎么做?到底怎么定位,怎么做人?感觉真颠覆了以往所有的概念和所谓的知识。人应该修行,孔圣人已经给你定好了,你要干什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干什么?要修行,要开悟,要禅悦!老师讲到的不仅仅是禅悦,还讲到几个层次,四个层次,确实好,太好了!太高兴了,确实爽!谢谢!(众乐。)(未完待续)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