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以后,最怕的就是碰到孩子头痛发热不舒服了,心疼是一方面,去了医院以后,还有更多让人纠结的问题在等着呢!

纠结1:说不出宝宝的症状!

有些妈妈,遇到孩子一生病,整个人就六神无主了,各种焦虑,急匆匆冲到医院,医生问宝宝具体的病情时,却是说不太清楚。而且儿科门诊永远是人最多的地方,每个宝宝看诊时间有限,进入陌生环境后的宝宝也容易情绪不稳定,妈妈一边顾及宝宝,一边又要跟医生沟通,更是难上加难了。

建议:妈妈应该从宝宝小时候起就养成习惯,把宝宝的健康状况每天都做一下记录,包括进食量、排便次数,体温等。

纠结2:除了等待,还能做些什么?

一般看诊时,医生会详细询问宝宝的情况,然后看宝宝的肤色,听诊,看有没有长疹子和发烧,同时会不断跟妈妈交流,以此来获得更多信息。一般医生会希望妈妈先描述最主要的症状,并且明确地说出频率。频率、症状、程度是首要信息,很多妈妈对于孩子的症状描述不够准确,增加了医生判断的难度。

建议:以呕吐为例子,一天吐几次、多发生在什么时间段、持续了几天等等。所以记性不好的妈妈还是准备一本宝宝日常记录小册子吧。

纠结3:要不要打针

宝宝生病,当妈的心痛的,恨不得有一种药让孩子立刻好。在医院通常听到最多的家长要求就是:医生,能不能给孩子输点液呀,他都烧一整天了,上次输液马上就好了。于是,医生看你一眼,然后把输液的药一开,你就带着孩子踏实的去输液了。如果冷静思考,我们都知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任何一个疾病的治疗和恢复都需要时间。这样反复输液会产生药物依赖,真正需要抗生素治疗时效果会打折扣。

建议:最好听医生的医嘱。医生会针对孩子的病情、临床表现、化验结果、疾病流行趋势做出综合判断、决定输液与否。不要和医生说上次一输液就好了,每次病情不同,而且医生会比你更加专业。

纠结4:怎么量取精确的药物?

如果是儿童用药,妈妈一定要遵从说明书或是医师的指示量取剂量,有些药品附带的量杯刻度不够精细,如果是医生开的剂量是一次2.5毫升,但量杯上只有2、4、6、8毫升的刻度,就会造成取量上的困难,特别是很小的宝宝,剂量更加要点滴精准。

建议:妈妈可以准备几只不同类型和刻度的量杯,或者是滴管,方便备用,宝宝的药物剂量一定要精确为好。

纠结5:吃药能不能和其他饮料搭配?

给宝宝喂药是一大难题,那能不能把药和味道好的饮品搭配在一起给宝宝服用呢?

建议:妈妈可以选择以牛奶送服,因为小月龄宝宝是不可以随便添加母乳以外的饮料,所以不建议用其他饮品送服。

此外,不能把药物装进一整瓶牛奶里面,这样不但会稀释药物,使其失去药效,倘若宝宝牛奶喝不完,药的剂量自然也就没有服够了。

纠结6:宝宝吐药了要补喂吗?

大人不爱吃药,小宝宝更讨厌吃药,因此每次到了喂药时刻,总要来场大战。妈妈辛辛苦苦地喂下去了,可能宝宝马上就吐出来,这种情况有些妈妈会马上给宝宝补上药。

建议:如果药吞下去5分钟后才吐出来,就可以不用补吃,但如果药在5分钟内就吐出来了,应该再以同样的分量再喂一次。

纠结7:病情好转了能自行停药吗?

吃过多的药无论对成人还是宝宝,都有很大的副作用,所以还是尽量不让宝宝生病,可一旦需要药物治疗的时候,很多妈妈看到病情有好转了,就会急着停药,以免药物中的副作用损害宝宝的健康。

建议:有些药物是要等到症状完全消失后就可以停药,如普通的感冒药,但是有些则需要按疗程服完才可以停药,诸如心脏病或搞癫病药就不可以自行停药,一定要遵从医生的指导。

p.s.如何确认医药单

有些粗心的妈妈,带着宝宝看完医生后,拿到药房开的药就匆匆忙忙地走了。有时候会出现同名同姓的宝宝抓错药的情况,或是药物有宝宝容易过敏的成分。建议:妈妈在拿到药袋后,一定要仔细检查清楚每一项信息,有疑问的话趁离开医院之前向医生询问清楚。

药单上应具备以下信息: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