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大佑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日前女儿生日,女儿下课一上车就开口问:“我的生日礼物呢?”罗大佑回答:“我来接你就是最好的礼物了。”

即便是63岁的爸爸带着5岁的女儿,罗大佑仍然认为不应该溺爱孩子,不应该让孩子将任何事视作理所当然。作为父母要尽量保持理智,不要让“爱”变成上瘾的东西,要使这个关系变成正常的,享受但不要让享受变成习惯。

罗大佑说:“她跟我要东西,我跟她说‘为什么要跟爸爸要,妈妈买来的为什么要跟你分享?’就是不要让她觉得,什么东西都是人家必须给她的。

放眼望去,娱乐圈的星二代们

生日举办得都是奢华至极

罗大佑的严父风格

和娱乐圈的许多爸爸形成鲜明对比

要不要

满足孩子的购物欲

与罗大佑不同,许多家长都很难抗拒孩子“买买买”、“要礼物”的请求。父母宠爱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想要理智应对孩子的购物欲,以下两点还需牢记。

1.“探索”的天性易满足也易消失

面对新鲜有趣的、丰富多彩的商品,他们难免不断会有“哇!这个东西看起来太有意思了!我好想试试”的念头。但是,孩子非买不可的东西往往都只是三分钟热度,甚至刚拿回家就觉得没意思了,扔在角落里再也不碰了。因为探索的欲望一旦被满足,好奇心也就消失了。

2.最差的做法是人财两输

一直得不到满足的孩子,购物欲反而会更加强烈;轻易就能得到满足的孩子,也会渐渐变得不懂珍惜。因此,孩子的购物欲是否应该满足,家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自己的判断。但如果你在各种纠结之后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后,再画蛇添足地教训他一顿,便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人财两输。

要不要

延迟满足孩子的购物欲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1968年,心理学家在一所幼儿园实验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实验开始每个孩子面前都摆着一块棉花糖。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马上吃掉这块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15分钟再吃,那么就能得到第二块棉花糖。结果,有些孩子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会儿也吃掉了,有些则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得到了第二块棉花糖。这个实验背后的理论很有名——“延迟满足”。

很多父母因此得出结论:要想将来更成功,现在就要通过延迟满足的方法训练孩子控制欲望。但家长对于延迟满足的理解真的正确吗?

“延迟满足”的误解一:对定义的误解

实验从一开始就明确定义了“延迟满足能力”的含义:为了获得将来的更大利益,而自己主动延迟或放弃眼前较小的利益。也就是说——哪个利益更大,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断;是否延迟满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决定。而在我们身边大量发生的所谓延迟满足,都是基于父母的判断和父母的决定。

“延迟满足”的误解二:对逻辑的误解

如果孩子在4~5岁时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那么他在长大以后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但是“如何让孩子在4~5岁时发展出延迟满足能力”、“为了这个能力,父母要从小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则是父母的揣测。为了更好地了解延迟满足能力,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延伸探索,而这些后续的研究结果,却被倡导所谓“延迟满足训练”的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择学堂微信平台(zexuetang_com),一个严肃的教育平台。共享最前沿的教育资讯,最实用的学习方法,最走心的童书产品,最优质的学习课程。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