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第一次反击匈奴,虽然战术上并没有达到值得称道的战果,但卫青奇袭匈奴圣地龙城,却悄然改变着双方战争的态势。随后不久,士气旺盛的汉军再一次整军备战。

战术固然重要,战略上的变化,终究会形成时势,而大势一旦形成,就具备了向前的力量和惯性

元朔元年秋,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三万骑击匈奴,斩首虏数千人。

——《史记》

骑奴出身的卫青耐心地观察着交战双方的细节,同时,不断总结和研究汉匈双方战略上的优劣。汉军若能够突近敌军,凭借成熟完善的军队训练体系培养出的格斗技巧,以及远胜匈奴铸造水平而打造的锋锐武器,完全可以击败匈奴。而若是在中远距离与生长在马背上的匈奴起兵比拼骑战,则胜少负多。

一代名将卫青,得到了足够权力的支持,产生了足以撬动时代的巨大力量

于是得到足够权力支持的卫青开始不断改进汉军的战斗模式,重视和搜集匈奴的各种情报,依靠骑兵出色的机动能力长途奔袭,攻敌不备,力争当两军交火时,迅速形成令匈奴措手不及来不及上马拉开距离的有利形势。

培养和训练一位弓马娴熟的合格骑兵需要漫长的时间,而将已经能够熟练进行军事格斗的部队,培养成只需长途骑马的士兵却不用很久。汉军完备而庞大的军事体系和充沛的国力,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前线提供造血能力,而只需要能够驾驭马匹长途机动的军队,如果可以攻其不备,同样能够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

公元前127年,匈奴军大举出动,欲报龙城遇袭、雁门兵败之仇。匈奴主力部队兵发上谷、辽西、渔阳。率先攻破辽西,太守力战殉国。随后匈奴军攻破渔阳,劫掠两千余百姓。卫青、李息临危受命,各领大军,前往迎击。

百战百胜的名将留名青史,但在风沙中,奋力保卫祖国的任何人,都值得铭记!

李息兵出代郡,卫青跃马云中。李息所部稳健推进,不断尝试和匈奴军展开阵地战,并不打算以己之短战汉军之长的匈奴军且战且退。而卫青,再次率领部队长途奔袭,迂回侧击,从西线绕至河套地区北部,向措手不及高阙匈奴守军发起了攻击。

奇兵天降的卫青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陷高阙,至此切断了河套地区匈奴部队与后方的联系。随后卫青再次率部,自高阙飞兵南下,攻陷陇西,完成了对河套地区匈奴白羊王、楼烦王所部的包围。

失去了机动空间和战争节奏的匈奴部队再无还手之力,仅被生擒俘虏的军队就有数千之众,而牛羊马匹的损失,则以百万计。

实际上,西汉与匈奴的战争,正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剧烈碰撞,没有足够武力的文明,就会消失在历史中

水草肥美易守难攻的河套地区就此被汉军彻底控制,汉武帝立刻全国动员,迁徙十余万人至河套地区建城定居。同时,修葺长城,恢复了当年蒙恬所部在此区域所筑防御工事。设五原。朔方两郡。建立了对抗匈奴的稳定基地。

失去了重要物资产地的匈奴军陷入了不得不战,胜亦无功,败亡难补的尴尬境地。彻底失去了战略上的主动权。在随后的几年里,匈奴多次发动攻击,攻打汉军坚守的代郡、雁门,虽然凭借局部地区的优势兵力实现了战术上的小规模胜利,然而每次攻击驻守城池的汉军,都会让匈奴部队付出惨重的代价。而破城之后,杀掠百姓,看起来更多的像是泄愤一般,而并没有取得实际意义上,足够价值的战果。

两个民族之间的战争与劫掠,不会因为其中一方的忍让而终结,唯有鲜血,才能宽恕

失去了河套地区,因随时有可能被汉军追歼包围,匈奴部队并不敢在攻破的北方地区进行充分的掠夺和补充,反而每次攻击,都损失了相当数量的精锐军士,却没能夺回整体上的战略主动和足够补充损失的丰富物资。

至此,战争双方好像变成了两个并不抵挡对方攻击,只是不停杀伤对方的武士。原本像幽灵般让汉军摸不到头脑的匈奴军,就这样开始了和汉军刀刀见血般的互刺。

然而西汉王朝的战争潜力和物资补充水平远远超过了只擅长在大漠纵横跃马的匈奴,而卫青,则多次率部,突袭千里,均在敌不备之时发动攻击,七战七捷,威震大漠。

西汉王朝先进的军政体系、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成为了名将纵横沙场,最可靠的基石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