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经济学人智库发布了《精神健康和社会融入》报告,该报告评估了亚太地区15个国家在将精神疾病患者纳入社区的进程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亚太地区在精神卫生领域面临的挑战

在亚太地区,精神疾病是伤残所致生命年损失(years lost due to disability/YLD)的第二大因素。尽管如此,在整个亚太地区,仍有超过半数的精神疾病患者无法获得治疗。这并不是一个新的危机,而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在本研究覆盖的15个国家中,2013年精神疾病平均造成的死亡人数共占年龄标准化死亡人数的不到0.5%。这些死亡案例中,大多数是由于酗酒和毒瘾引起的——这两点已经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但是,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的疾病衡量方法显示,死亡人数仅仅只是精神疾病这座庞大冰山显露出来的一个小角。

精神疾病对亚太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平均而言,在15个参评国家中,精神疾病导致的伤残所致生命年损失占比超过1/5,所导致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DALY)占比达9.3%。从当前至2030年,精神疾病将导致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增长缩水110万亿美元。

亚太地区除了沉重的精神疾病负担,还存在巨大的“治疗缺口”,即需要治疗却没有寻求或未能获得治疗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在中国,有92%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没有接受治疗;在印度,这一数字约为90%。富裕国家的情况截然不同,但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亚太地区精神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与评价结果

该指数分18个不同领域(指标)对亚太地区的15个国家进行了评估和排名。这些指标对于协助精神疾病患者在社区中过上充实的生活都非常重要。这些指标可分为四类:环境(政策能否协助精神疾病患者获得具备稳定住所和家庭生活的能力);可及性(健康服务的存在和易得性);机会(政策能否帮助精神疾病患者获得就业机会);以及治理(在降低歧视、提升认识以及倡导精神健康服务用户人权方面所做的努力)。这些单项分数会汇总为一个总体分数。

尽管有着众多巨大的差异,在总体和单个指标排名上仍可清晰分出四个组别:

1.新西兰和澳大利亚;

2.亚洲高收入国家(台湾、新加坡、韩国、日本和香港);

3.中高收入国家(马来西亚、中国和泰国);

4.中低收入国家(印度、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

设立指数的宗旨并非武断地确定各国优劣,而是促进讨论,深入了解各国现状、如何改进,并推动最佳实践在参评国家中的共享。

指数排名

2016年精神健康指数的总分如下图所示:

各分项排名如下:

中国现状

在中国,精神卫生领域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前景,然而,并非所有方面都如此:2014 年以来,686项目的资金投入迅速扩张,中国近年来已经扩建了550家精神健康机构。另一方面,在精神卫生领域上的经费仍低于所有健康领域经费的1%,一些关键方案仍没有预算支持,如需在2020年实现精神专科医生数量翻番的宏大目标。

但中国在总体指标和分指标方面都处于较为靠后的位置,在治疗可及性及治理方面均低于平均水平。据参与本次项目的中国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马弘教授说,她所在机构的未发表研究发现,在拥有两名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中,93%的家庭会陷入穷困。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成功的主要因素很明显:在精神健康服务方面投入的大量资源。在新西兰,这方面的年均投入从1993/94财年的2.7亿美元增长到了2010/11财年的12亿美元,占健康预算的10%。

而我国在这一方面虽然也有进展,但仍任重道远,同时,也需要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共同配合。

图片来源:经济学人智库

参考文献

精神健康和社会融入精神疾病患者支持服务:亚太地区15个国家的对比. 经济学人智库简报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