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备取得益州后,曹操夙夜不安,他担心刘备凭仗益州天险,再攻破张鲁,取得汉中,从此难以收拾。

曹操若是趁刘备整顿益州内政之机攻打汉中,那么张鲁以平庸之才智,又绝外援,定然难以抵挡。

取得汉中,则掐住刘备出入的咽喉,刘备只能偏居于成都,更可进而作为夺取益州的前哨。曹操决定,亲率大军攻取汉中。

2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七月,曹操大军抵达阳平关。阳平关地势险要,是关中和汉中盆地的门户。

曹操率大军来攻,张鲁本想就此投降,但他的弟弟张卫不同意。张鲁本人并没有太多主见,他听弟弟讲得在理,就同意了他的建议。

于是,张鲁派出张卫及部将杨昂等人带领军队据守阳平关。张卫到达阳平关,调遣军队沿着山势修筑了十多里长的城墙。

3

曹操攻打阳平关数日,可始终攻取不下,曹操属下士兵死伤很多,军粮也快用尽。曹操心情十分沮丧。

张鲁在汉中听闻张卫的报告欣慰不已,幸好听取了弟弟的意见,曹操连阳平关都攻取不下,看来曹操也不过如此。然而,张鲁笑得太早了,数天后,曹操终于奇迹般得啃下阳平关这根硬骨头。

关于曹操夺取阳平关的历史记载,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说是曹操久战不下,伤亡惨重,假借退兵,麻痹了敌人,敌人放松警惕,曹操却于夜派出将领发动奇袭,从而打败敌军。

4

一说是曹操下令军队退军,然而山上的前锋部队在夜间迷路,误入张卫下属军营,张卫的士兵以为神兵天降,受惊溃散,曹操趁机回兵攻打张卫,夺取了阳平关。

不管曹操用了什么办法攻破阳平关,总之,曹操胜利了。张鲁自觉再也无力阻挡曹操铁骑,便准备投降。

他手下的谋士阎圃对他说:现在因为受到曹操军队的压力而被迫投降,一定没有什么功劳,不如逃往巴中,等待时机,再归顺不迟。

5

张鲁认同了阎圃的说法,于是逃奔南山进入巴中。张鲁逃跑时,他的部下建议他烧毁汉中的全部宝物和仓库,张鲁没有同意,派人将府库都封存好以后才离开。

曹操进入南郑后,对张鲁的做法非常赞赏,他觉得张鲁的行为有投诚的善意,因此派人前往安慰晓谕,稳住张鲁之心。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十一月,张鲁从巴中率领残部投降,曹操借朝廷之名义,将张鲁和他的五个儿子都封为列侯。

6

丞相主簿司马懿向曹操建议,刘备诈取益州,蜀人还没有归附他,而刘备却远途跋涉去争夺江陵,现在曹军刚攻克汉中,益州受到震动,趁着这个时机进攻益州,那么益州军队必将土崩瓦解,曹操不能错过这样的好机会。

对于司马懿的建议,曹操的答复是“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此时的曹操,一派知足常乐的架势。然而,曹操说完这句话不久,他就后悔了。

在他取得汉中没几天,有部分人从蜀地跑来投降,他们描述蜀地人民在得悉曹操取得汉中时的情形:“蜀中一日数十惊,守将虽斩之而不能安也。”

7

曹操一听,原来蜀中一天发生数十次惊扰,守将以斩杀来弹压都无法使人民安定,这不正是司马懿所说的情形吗?

曹操觉得很是后悔,不该当时没有听取司马懿的正确建议,进军益州,否则,只怕益州也已是曹操的了。

曹操一后悔,便想法补救,只是益州“今已小定,未可击也”。曹操攻打汉中良久,益州既不可取,又担心后方安定,于是撤军。

8

曹操行事,大开大阖,带兵行军,果断决绝,然而却在取得汉中后立即进攻益州事件上稍为犹豫,拒绝了司马懿的良好建议,从而为诸葛亮稳定益州民心赢得时间。

而刘备听闻曹操取得汉中,割舍荆州利益与孙权再行联盟,孙权在江东拖住曹操大批生力军。

曹操失去取得益州的良好时机,刘备从而得以在益州建立蜀国与曹操对抗,这是他一生中所犯的极大战略失误。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