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松软酥口的花生汤、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炸鬼”蘸着酱油等调料细嚼慢品,听着买“炸鬼”“光饼”的福建音印尼语吆喝声,这么“正味”的中国式早餐,在万里之遥的地方得到了一代接一代的传承,很是感人! 林永传 摄

中新网万隆8月22日电 题:印尼万隆“油炸鬼” 地道中国“古早味”

中新网记者 林永传

“走,我带你们去吃传承了80多年手艺的‘炸鬼’”,22日早餐时间,惠珠姐招呼着我们。

“‘炸鬼’是什么?”,同行的记者中,有好几个人异口同声问道。

“就是中国的油条啊”。惠珠姐说。

啊?这不是古老又地道的闽南话吗?如今在闽南,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油炸鬼”说的就是油条了。

“这是闽南话吗?”,对记者的提问,惠珠姐答:中国的“油条”,印尼话就读“炸鬼”,它来源于“福建话”。印尼华人所指的“福建话”,就是闽南话。

于是,我们几个人就随惠珠姐直奔“炸鬼”摊。

店虽简陋,但传承了80多年的中国手艺却仍然“正味”,小店老板夫妻对于做“炸鬼”的小营生,满足而且快乐。 林永传 摄

已76岁的惠珠姐姓李,是一位二代华人“客家女”,在印尼万隆高校从事东方艺术教学和研究工作。她说,地道的中国“古早味”,是她的最爱。

“炸鬼”摊位于万隆巴渣渣兰体育场里,是一排用石棉瓦覆盖的临时建筑,简陋得很。

但一看招牌,便知是有历史、有故事的了。“LIE TJAY TAT,1934”,店内的招贴广告上,还有印尼前总统为老板颁奖的图片。

“LIE TJAY TAT是我父亲李才达的名字,他年轻时从中国来到印尼万隆,用传统的中国手艺开了一家CAKWE店”,70岁的小店老板李学汕介绍说。

印尼文的“CAKWE”读音“炸鬼”,说的就是中国的“油条”。

油条、馄饨、伴面、花生汤,小店经营的品种,几乎就是中国人早餐的“标配”。

“我们还有做KOMPIA”,老板又一个地道的“福建音”飘进记者的耳朵。KOMPIA,“光饼”的闽南话,是福建福州,特别是福清一带很有名的小吃。

李学汕介绍说,父母亲生了11个子女,自己排行第九,如今,兄弟姐妹中有3个人传承了父亲的“炸鬼”手艺,在万隆3个不同的地方开店,都统一使用父亲“LIE TJAY TAT,1934”的招牌。

“我做的‘炸鬼’不输给中国的”,讲到手艺,李学汕一脸的自豪。他说,以前曾经有一个中国游客来吃“炸鬼”,说起中国杭州的很好吃,他便找了个机会,特意跑到杭州的大街小巷吃“炸鬼”、看手艺。

“2004年9月9日,我做出的12米长‘炸鬼’获得了大奖”,从墙上挂着的旧报纸翻拍的图片看,李学汕的这话不假。

一碗松软酥口的花生汤、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炸鬼”蘸着酱油等调料细嚼慢品,听着买“炸鬼”“光饼”的福建音印尼语吆喝声,这么“正味”的中国式早餐,在万里之遥的地方得到了一代接一代的传承,很是感人。(完)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