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字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语汇之一。据记者统计,《全唐诗库》中,含有“月”字的有9518首,占总量的22%。宋代词人则偏爱更甚,《全宋词》中,带“月”字的多达6526首,近总量的三分之一。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天体,但在中国文人墨客眼中,她极具诗情画意,可以寄托不同情怀,因此对“月„情有独钟。早在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对“月”的描写。“月出皎兮” “月出皓兮” “月出照兮”,然后写美人娇美的样子和缠绵悱恻的相思之苦。此后2000多年间,月亮益发有了灵魂,有了性情,与诗人休戚与共,谱写出无数千古绝唱。 诗人咏“月”也不分季节,秋月自然为首选,但冬春夏月无不为人所怜。

乘月归去,最终乘“月”归来,却始终抹不去那轮心中的明月。

别离伤感之“月”

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本无情,人却有意。月亮的阴晴圆缺,其实只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但它却映射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出自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乌啼霜满天”(《枫桥夜泊》张继),千古传诵的名句,在那秋夜的月亮下,诗人泊船枫桥,月亮落下去,如诗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还有那清冷的迷雾不仅弥漫在天地间也弥漫在诗人心头,月光下一切无比凄凉。离别时的那种落没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此刻的月亮也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

伤感怀古、亡国之作中的“月”

出自五代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年年花开,岁岁月圆,但常常是物是人非,如今之明月,犹当时之明月,可如今的人事情怀却已大异于当时了。面对依旧高悬于天的明月,此刻心中难免会涌上一种凄楚的感觉,那难以预料的世事变迁,只有明月才能作证。“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是亡国囚徒眼中的月亮,同样也是以秋月之无休无尽与人世间多少“往事”的短暂无常相对比。李煌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血泪文字。

爱情之“月”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出自宋代范成大的《车遥遥篇》

车遥遥,马憧憧。

君游东山东复东,安得奋飞逐西风。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月暂晦,星常明。

留明待月复,三五共盈盈。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这是情人眼中的月亮。爱情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唐宋词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描写男女间纯真爱情生活的作品,读来让人有一种纯朴温馨之感,余味无穷。在这类表达爱情的词作中,“月”的意象除了用来烘托渲染幽会时那种恬静温馨、柔情蜜意的氛围之外,也是借月亮的皎洁无瑕来象征青年男女间爱情的纯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思乡怀故之“月”

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思念亲人时看到的月亮。以月写相思,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无论是身处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然而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和戍边的征人来说,泪却是常流的,有谁能抵御那久别家乡亲人的孤独之苦呢?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月啊!你究竟是何物,可以让人喜悦,也可以让人肝肠寸断,可以让人喟叹,可以让人悲伤,都借于你,借你寄托,借你来表达。

闺怨之“月”

出自唐代冯延巳的《三台令》

春色,春色,依旧青门紫陌。日斜柳暗花嫣,

醉卧春色少年。年少,年少,行乐直须及早。

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更深影入空床,

不道帷屏夜长。长夜,长夜,梦到庭花阴下。

南浦,南浦,翠鬟离人何处。当时携手高楼,

依旧楼前水流。流水,流水,中有伤心双泪。

满月之夜,清辉照人,花前月下,本应是情侣们倾诉衷肠的美景良辰,但对于因为情人或丈夫的远征行役而不得不独守空房的女子来说却最容易触景生情,勾起相思的痛苦,离别的愁绪,独居的孤凄。

抒情寄怀之“月”

出自唐代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借月寄语,多少望月思乡之悉!以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将一幅鲜

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的展现在面前。

出自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明月不知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其实,明月的“知”本属子虚乌有,而“没人知”就更凸现了少女无限的寂寞与无尽的悲哀。

纯结、美丽而多情之“月”

出自宋代晏几道的《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

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一饷。双纹翠簟铺寒浪。

雨罢苹风吹碧涨。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依托明月遥寄相思的传统作法,自出新意.以“绿云”暗喻少女乌发,以“新月”暗喻少女整于乌发之下的愁眉,这样,通过景物的暗示性与象征性,使少女容态与自然景致相映,不仅让读者获得联想生发的广阔天地,而且造成了浓重的情绪气氛,读后倍觉生意跃于纸上,情思溢于纸外。此时的这种比喻比《诗经》中的比兴可以说具有了更加细腻的情感,更形象,更生动。

高洁之“月”

出自唐代王维的《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在唐诗宋词中常以“松风”、“山月”来象征高洁的意象,衬托诗人的形象。王维的《酬张少府》在徐徐的清风中轻解衣带,在皎洁的月光下独坐弹琴。情与景,人与境与此非常自然地融为一体。

无情之“月”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欧阳修在他的《玉楼春》中不是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吗?细细体味一下,其实不然,应该说此处的“月”的意象内涵更加深刻丰富。如果从情感上说,此处的否定正是对前面所分析的六大意象内涵的肯定,因为正是那些“有情之月”才使得欧阳修有了独创新境的“无情之月”。他认为李后主之《虞美人》词中的天边明月与楼外东风,固原属无情,何干人事?只不过就是有情之人观之,则明月东风遂皆成为引人伤心断肠之媒介了。事实上,他是从情感上转人了一种理念上的反省与思考,是透过了理念才更见出深情之难解,是对离别无常之悲慨陷人极深之后发出的对人生乃至整个世事沧桑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叹与自慰。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