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现

职场失败者

在我的来访者当中,有一类人,习惯于把自己搞得很糟糕,常见人群为职场失败者。

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工作不能胜任。比如,从初中被调到小学;从任课教师调到生活教师。或者连续失业,在一个岗位上干不了两个月,就被劝退,就要重新寻找新的工作。

这些人在职场的另外一种表现,就是人际关系疏离。不擅于跟人交流,不喜欢与人交往。经常一个人独来独往,离群索居。

业余爱好,似乎也没有什么兴趣。这类人或者沉溺于电子游戏,或者色情小说等等。在无聊孤寂中打发时光。

他们的内心经常是一团糟。对自己的感觉很不好。恐惧、无助、孤单等等负面感受,是他们最亲近的伙伴。

他们常处于挣扎当中。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却一直停留在原地;常常想要改变自己,却似乎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为痛苦,也会促使他们不断寻找突破。那么,他们也会寻求心理学书籍,或者寻求心理咨询帮助。那么,他们走上了一条自我成长的光明大道。

我不行

职场的失败者,每次接受一个新的工作任务时,就会陷入到“我不行”的怪圈当中。就是说,正常情况下,人们会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上去。而他们呢,则会被“我不行”的念头干扰,在担心、紧张、恐惧的情绪中,消耗自己的生命能量。结果呢,他们真的“不能完成”工作任务。

比如说上司交办他完成一篇文稿。他会觉得自己完不成任务。然后,开始紧张。也许曾经的失败经验会在他心头上演。他变得紧张不安,担心不已。设想出种种完不成任务时的难堪,无法面对上司的失望面容,对自己感到羞耻。是的,这些心理活动——负面的心理活动占据了他的工作时间,消耗了他的精力。然后,他真的没有写出任何内容。似乎又一次验证了“我不行”的预言。新的结果,又使他重新陷入到挫败的感觉当中。恶性循环。

其实,那个循环只是个表象而已。在深层的心理干预当中,会渐渐发现另一个特殊的情况。可以这样说:不是现实的工作任务击垮了他们,而是对自己的苛求挫败了他们。

还比如说写那个文稿。普通人会按照上司的意图,凭借自己的写作能力去组织内容撰写文稿。而那些自我挫败的人呢,则会无意识地为自己设置极高的目标,要求自己写出的文章要达到完美的标准,无可挑剔。由于目标过大,下笔时就如同老虎吃天,无从下口。那么,随即而来的,就是对自己的不满意,然后感到挫败。

他们似乎很难意识到,其实作为普通文案撰写者,上司对他们并没有那么高的期待。但他们通常会自己为难自己。嗯,不为难自己,就不是他们的特色了。所以,他们通常把自己搞得很糟糕。

如若真的以为他们也认为自己不行,那就大错特错了。在他们内心的深处,有一股强大的想要证明自己的能量。只是,这股能量通常做的是自我挫败的无用功。

所以,问题就来了。他们并不甘心自己不行,想要证明自己行。但是,他们为何习惯于自我挫败,而通常把自己搞得很糟糕呢?

与人连接

那个“我不行”的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呢?哦哦,原来,原来在他们很小的时候,经常听到“你不行”的声音。

那个声音来自权威而且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为了不被抛弃,为了跟那个人建立连接,于是他内心便虚假地认同了那个声音,将“你不行”变成了“我不行”。

比如,那个人说:早晨八九点了,你出去跑步锻炼身体,简直就是个傻子。于是,内心真的觉得自己有点傻。于是,就觉得自己各方面都很傻。于是,就觉得自己就是个傻子,做什么都很傻。

之所以说是虚假的认同,因为那个人在那个时候,是个很重要的人。不能失去。那种对于被抛弃的恐惧,会让年幼的他无意识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就是认同那个贬低者。似乎,跟攻击者站在一个队伍里,就会不被攻击了。

但,事实上,那是个假象。那个孩子内心根本不会认输。只是为了权宜之计,跟那个攻击者站在一起。

但是,时间久了,穿惯了敌人的衣服,便真的迷失了自己。所以,内心经常是冲突的,矛盾的。一方面认为自己不行,另一方面又要强烈地想要证明自己能行。最近,还是无意识地选择了固有的行为模式,即自我挫败,然后重新回到“我不行”的结果里。

根源不在于“我不行”。而在于不忍心离开个说“你不行”的人。最初,只是那种被抛弃的恐惧。深层的是哪那个人建立连接的愿望。

所以,自我挫败,只是不愿望背叛那个最初跟自己建立生命连接的人。所以,那样忠诚于他。

这种忠诚,可能也是一种爱吧。让人很无语。

不敢超越

我把自己搞得这么糟,就会得到可怜了吧。

我已经事先在内心责备了自己上百次了,他该不会再批评我了吧。

等等。这些无意识的期待,是自我挫败的主谋者。这无意识的期待背后,还是那个与人连接的愿望,不愿意跟那个最重要的人分离的愿望。那是最早的生命体验,在跟那个被贬低的感觉当中,跟那个人有种连接,体验到了某种“爱”。

所以,一直停留在“弱小”的状态。

所以,一直在自我挫败的怪圈中循环。

在心理咨询中,渐渐觉醒。发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啊,啊,原来,我早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原来,我再也不需要他们的接纳和认同了。原来,我可以为自己做很多的事情。

但是,马上会发现一种“难舍难分”的情愫。我的一位来访者成长到一定阶段后,茫然地问:“我离开了,他们怎么办呢?”

事实上,内心对超越那个最初的生命照顾者,有所不情愿。

啊啊,爱,真的不是好东西哈。是一种枷锁。

但是,在生命的另外一个层次里,独立才是最美的风景。来访者突破“爱之枷锁”之后,便获得了新的自由。

所以,自由地做自己,才不会把自己搞得很糟糕。


王金现,执业心理咨询师,有温度有深度的心灵陪伴者。擅长解决婚姻情感、个人成长、亲子关系等领域问题。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