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经常在电视或其他媒体上听(看)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逝世前,大都会立下遗嘱或留下嘱托,其中,“后事一切从简”的愿望经常出现,这充分体现了革命先辈一如既往的艰苦朴素品质和勤俭节约精神。其实,“后事从简”并非由现当代人最先倡导,在漫长的中国古代,除贫苦百姓而外,不少家境富裕人士甚至至尊帝王中也有主张丧事从简的“高风亮节”者。

孔子

儒家伦理支配的传统中国,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来表达“后事从简”,便是“薄葬”。薄葬观念最早起于何时,无从可考,孔子堪称第一位践行薄葬的古代名人。

据《史记·颜无繇传》记载,孔子爱徒颜回死后,颜回老爸、孔子弟子颜无繇家徒四壁,拿不出额外钱财为儿子办理丧事。颜无繇便求老师帮忙,请求孔子把自己的车子卖掉,换些钱财来作为颜回的丧葬费用。不料被老师拒绝。孔子对颜无繇说:“材不材,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以徒行。”

众所周知,孔子独子孔鲤先孔子而亡。孔子埋葬儿子时,只用棺材而没有在儿子棺材外面再套上一层套棺(即“椁”)。白发人送黑发人,痛惜之余理当厚葬爱子及爱徒,而孔子却严格遵巡古代礼法,坚持不肯僭越雷池半步,以较为简约的丧礼,为爱子和爱徒办理了后事。

汉文帝刘恒

古代帝王以四海为家,天下财富名义上讲都归他们所有。奇珍异宝、金钱美色、劳役民力对他们而言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多数帝王无不或明或暗、或多或少享受着他们独一无二的特殊权力,从而展现自己的独一无二性,也不枉难得帝王生涯一场。然而,还有一些帝王,表现得却相当另类。他们位居至尊,却有着普通百姓般的高贵美德,其仁民爱物之心,天地昭昭,日月表表。倡行节约,便是这些非主流帝王的显著品德之一。我国古代堪称节俭仁君者,屈指可数。较为突出者,当首推汉文帝刘恒。

汉文帝刘恒既是一位注重压制个人欲望、仁民爱物的仁君,同时也是一位善于深谋远虑的明主。据《汉书》记载,汉文帝一生勤俭节约。一次,他欲建立一座露台。召来相关官员预算支出,工匠认为花销约为“百金”。百金,在当时相当于中等民户十家的全部家产。其实对于一个富有天下的帝王而言,西汉国库绝对能拿得出这笔工程费用,但汉文帝却认为数目过大,终不肯动工修筑。他曾对殿下官员解释道:“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汉文帝宠幸的一位慎夫人,同样有着勤俭节约之意识。这位美人通常“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能够投君王之所好,与其志同道合,这样的妃子又怎能不受恩宠!

汉文帝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首倡薄葬的一位帝王,他生前立有遗旨,规定丧礼一切从简。遗旨中指出:“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自当给丧事服临者,皆无践。绖带无过三寸。无布车及兵器。无发民哭临宫殿中。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音,礼毕罢。非旦夕临时,禁无得擅哭临。以下,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它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类从事。”此外,汉文帝又规定,他的陵墓霸陵,里面仅用一些瓦器来做陪葬品。他还禁止臣民将金银铜锡随其葬入地下。霸陵依山而建,不另起地上封土,这也节省了民力。

之所以在自己的葬礼上如此“抠门”,汉文帝就是欲树立起“专务以德化民”的政治形象,使后世之君懂得珍惜民力,体恤民情,做一位谦虚谨慎、能够把祖宗基业发扬光大的圣君明主。另外,还有防止盗墓行为的目的。更始三年(25年),赤眉军攻入长安城后,发掘西汉诸帝陵,因汉文帝和汉宣帝倡节俭,风传他们陵墓的陪葬品较为贫乏,故唯独霸陵和汉宣帝杜陵幸运未遭到破坏。

汉光武帝刘秀

然而不幸的是,之后霸陵还是遭到了破坏。西晋时期,饥民从霸陵中就获得了不少的奇珍异宝。事实上,在汉文帝驾崩以后,他的后继者还是以相对比较体面的葬礼为他办理了丧事,毕竟长期以来,厚葬先人是中国传统社会展现孝行的一项具体作为。

《礼记》曾讲:“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葬,丧毕则祭。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对于这条普遍准则,作为君王的汉文帝,更是难辞后世的“孝子”之举。虽然如此,汉文帝能够以帝王之尊倡导后事从简,也应该算是极为难得了,他的决定依然值得后世褒扬,毕竟文帝的后继者们在节约人财物方面,始终都没有超越他的高度。

赤眉军的暴行让东汉光武帝刘秀痛心疾首的同时,也从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在光武帝看来,帝王薄葬不仅是发扬美德、珍惜资源的必要,更是出于防止陵墓被盗的考虑。故光武帝临终同样嘱咐臣下,丧礼从简,“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受汉文帝、光武帝的影响,东汉其他帝王也曾有过薄葬的诏令。

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也是以遗诏形式,详细规定了自己的葬礼规模,他同样奉行薄葬原则。曹丕缘何这样安排自己的后事?这主要受了其父曹操的影响,父子二人皆是出于防止陵墓被盗的考虑。相传,曹操出殡时,有七十二口棺材同时从四面抬出,分别埋到了不同的地方,以防止来日被盗。这个说法来源于野史传闻,本不足为信,但后世人们却宁愿相信这是事实,因为这最符合曹操多疑的性格。

事实上,曹操生前曾有遗训——《终令》与《遗令》,嘱咐后人将自己从简埋葬,“不封不树”,并且墓中要“无藏金玉珠宝”。之所以这样做,大概也是他有感于战乱之际大批帝王陵墓都遭到惨痛破坏,担心将来自己也有暴尸野外、骸骨四散的可悲下场。

最值得人们惊奇的是,在2009年年终,我国考古人员终于确定了曹操墓的准确位置。是年12月27日,曹操墓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宣布曹操墓位于河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到此曹操墓的千年疑团终于被破解。从曹操墓出土文物来看,其后人并没有严格执行曹操薄葬的遗愿,其坟墓规格仍可被目之为一贵族墓地。

真正的曹操之墓

明英宗朱祁镇

在个人丧事的预前安排上,有一位帝王的薄葬原则较为特殊,他便是明英宗朱祁镇。若按其一生的综合素质来衡量、来考评,朱祁镇绝对算不上是一个好皇帝,他不仅宠信宦官,是非颠倒,而且还曾被北方瓦剌政权俘获,做了俘虏,给国家丢尽颜面,乃是一十足昏君。不过,朱祁镇遗嘱不以后妃殉葬,倒也为他争得了不少美赞,也算是他的英明之举。

朱祁镇以前,明朝历代君主驾崩后都要有大批嫔妃(生有子嗣者和皇帝钦点免死者除外),按制殉葬先皇。以人作为随葬品,不仅是灭绝人性的,更是荒暴至无以复加的厚葬!人之将亡,其言也善。朱祁镇临终前善心大发,与他的前任相比,他也算是一位别样的倡导薄葬之古代帝王。

废除人殉是朱祁镇为仁化自我而作出的努力,展现了朱祁镇的人性化一面,值得人们褒扬。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